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

| 奕玲

人们常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百五的真实来历简短,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

二百五的真实来历简短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但是骊姬阴险,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后来晋国人嘲弄梁五和东关憵五为“二五耦”,这里指他们两个人狼狈为奸。暗指两个人为骊姬卖力,最后得不到好的结果,最后身败名裂。

现代人讽刺人的“二百五”,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二百五源于古代钱制

在古代,五百两银子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由于“半封”与“半疯”同音,于是人们就用二百五来形容疯疯癫癫的人。

二百五源于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苦读一生也没能中个举人,连个儿子也没有。晚年时,秀才心灰意冷,不再考取举人,谁知却晚年得子,媳妇为他生了两个儿子。

秀才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成事和败事。一天秀才出门赶集,吩咐妻子监督两个儿子写字,大儿子要写三百字,小儿子要写二百字。

秀才回来后,询问妻子两个儿子字写得怎么样?妻子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二百五源于一句民谚的讹传

大约距今2000年前有这样一句民谚:“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在先秦文学中屡有出现。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却不承认共有十指,来形容越王勾践的幼稚。只是时间太久了,传来传去,传到现在,就逐渐把“二把五”讹传成了“二百五”,借以讥笑那种过于片面看问题或者是不太聪明的人。

二百五古代故事

“二百五”这一由数字组成的俗语,最早缘起于一则故事,至陕西地方仍有流传。相传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又难缉凶手。于是想出妙计—使人将苏秦的首级悬于城门,书告示: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告示一出,就有四条汉子声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齐王诘问有何凭据?”各人都编了一套理由,急于领赏。齐王说:“真勇士也!千两黄金你们如何分?”众答:“算过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去斩了!”此后,民间始有俗语“二百五”传世。


3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