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制度政权,有满族建立,从1636年到1912年国祚267年,共有十二位皇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历代帝王都是哪些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清朝历代帝王都是哪些人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享年67岁,葬福陵{沈阳东陵},后金政权的建立者,为后金首位可汗,1625年迁都沈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创满文,摆脱奴隶制度。
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武皇帝。
二、清太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享年51岁,葬盛京昭陵。崇德8年9月21日入葬,1626年,继位后金可汗,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努尔哈赤第八子,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
三、清世祖:顺治
爱新觉罗·福林(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享年24岁,陵寝:清东陵之孝陵,火葬,在沈阳即位,年号顺治,1644年迁都北京,诏定天下,六岁登基,14岁亲政
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简称章皇帝。
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昭圣皇太后)
四、清圣祖: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在位61年,葬景陵,1661年2月17日8岁即位,年号康熙,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确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维护和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福临第三子,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五、清世宗;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58岁,葬于清西陵之泰陵。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加强君主专制,屡兴文字狱,创建军机处平定青海和蒙古贵族发动的叛乱,签订中俄两国中段边界。
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玄烨第四子,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六、清高宗: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89岁,葬清东陵裕陵,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
彻底平定蒙古叛乱,加强政府对边疆的管理,编辑《四库全书》(也因此销毁和删改了大量对清朝不利的书籍)自称“十全武功”以十全老人自居,1796年,禅位皇太子,自称太上皇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
胤禛第四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七、清仁宗:嘉庆
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61岁,原名永琰,后为避免避讳扰民,改称颙琰,年号嘉庆,葬昌陵(清西陵)在位时间(1795年—1820年)在位期间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1813年天理教起义,北京的一只起义军一度攻进皇宫
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弘历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八、清宣宗:道光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在位31年(1820—1850年),终年67岁。陵寝:葬于清西陵慕陵,年号道光,虎门硝烟,签订南京条约
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颙琰第二子,生母、孝淑皇后、西塔腊氏。
九、清文宗: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享年31岁,1850—1861年在位,陵寝:定陵(清东陵)年号咸丰,在父亲手里接了一个破烂摊,在位初期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一直打到帝都,仓皇逃到热河避暑山庄,从此没在返皇宫
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旻宁的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十、清穆宗: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年号为“祺祥”。六岁即位由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慈禧掌权,1873年亲政,慈禧仍控制朝政。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恭宽毅皇帝。
奕詝独子、生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十一、清德宗:光绪
爱新觉罗·载湉,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无子。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父亲:奕譞(醇亲王)、咸丰帝、母亲:叶赫那拉氏
十二、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词条还介绍了根据其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以及溥仪的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等内容。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没有谥号没庙号。父亲是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摄政王载沣,生母是慈禧宠臣荣禄子女。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1.丙子之役
背景和起因:丙子年(1894年),中日两国因朝鲜半岛的争夺而爆发战争。清朝派遣兵力支援朝鲜,但与日军在陆海两个战场上均遭遇惨败。
经过和结果:清朝派兵支援朝鲜,但由于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等原因,遭遇日军的顽强抵抗。经过多次战斗,清军最终在海陆两个战场上均遭遇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领土,并赔款2.3亿两黄金给日本。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廷、日本政府、朝鲜政府。
时代背景和影响:丙子之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次战争促进了清朝政治改革的加速,也加剧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速了中国的落后。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丙子之役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清朝的全面衰落和中国经济的崩溃。也有人认为,此次战争反映了清朝政治腐败和军事落后的现实,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松锦之战
背景和起因:松锦之战发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次战争。俄国企图通过扩张领土来控制整个东北地区,与清朝产生了矛盾。
经过和结果:清朝的明珠、岛爷等将领率兵抵御俄国的进攻,经过多次战斗,最终在松花江畔的松锦地区取得胜利。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割让外东北地区,但保留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朝政府、俄国政府、明珠、岛爷等将领。
时代背景和影响:松锦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弱势地位,也促进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松锦之战反映了清朝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缺陷,也反映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方面的落后。也有人认为,此次战争表明了中俄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3.满清入关
背景和起因: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入侵中国的满族统治阶层逐渐扩大其势力范围,最终于1644年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经过和结果:清朝入关后,开始了对于明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整顿,进行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巩固清朝政权。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朝政府、满族统治阶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等。
时代背景和影响:满清入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开启了清朝的统治时期。满清政府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逐渐巩固了其统治地位。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满清入关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崩溃。也有人认为,满清政府在统治时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平定三藩
背景和起因:清朝时期,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区的藩镇势力逐渐扩大,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形成了三藩之乱。清朝政府为了维护统一,采取了军事行动。
经过和结果:清朝政府出动大量军队,经过多次战斗,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朝政府、广西藩镇、广东藩镇、云南藩镇等势力。
时代背景和影响:平定三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表明了清朝政府在维护统一、巩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面所做的努力。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平定三藩表明了清朝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政权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有人认为,此次事件反映了清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猖獗和清朝政府的弱势地位。
5.清统一台湾之战
背景和起因:17世纪,台湾地区由于荷兰、西班牙和明朝的争夺而长期处于动荡状态。清朝攻占台湾后,仍然遭遇当地民众的顽强抵抗。
经过和结果:清朝派遣军队多次进攻台湾,经过长期的战斗,最终消灭了当地的抵抗力量,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朝政府、台湾抵抗势力。
时代背景和影响:清统一台湾之战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政府对外扩张的成功,也巩固了清朝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清统一台湾之战表明了清朝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清朝的统治并不是完全稳固的,因为在统一之后,台湾仍然经历了一些反清起义和抵抗运动。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统一,而是一种殖民统治,因为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甚至迫使当地人改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总之,清统一台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理解清朝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台湾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场战争也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雅克萨之战:
背景和起因:雍正帝即位后,为了巩固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他决定对满洲东北部的鞑靼人进行讨伐。雍正帝发动了三次讨伐鞑靼人的战争,其中第一次就是雅克萨之战。这场战争是由于鞑靼人不断侵扰清朝边疆,雍正帝决定出兵进行镇压而引发的。
经过和结果:雍正五年(1727年),清军出兵讨伐鞑靼人,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后,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鞑靼人的管辖和控制,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相关人物和组织:雍正帝,清朝政府,鞑靼人。
时代背景和影响:雍正帝时期是清朝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他通过对边疆地区的巩固和对内政治的清明,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雅克萨之战是雍正帝对边疆地区巩固统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促进了满洲地区的发展。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一次重要胜利,显示了清朝政府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场战争并没有完全解决鞑靼人的问题,清朝政府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挑战。
07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
背景和起因:清平年间,金川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冲突,而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派遣了军队进行镇压。在这个过程中,清朝政府还试图通过和对手和谈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
经过和结果:清平二年(1747年),清军进攻金川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战后,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同时采取了一些政策来安抚当地人民,使金川地区逐渐恢复了稳定。
相关人物和组织:清朝政府,金川地区的叛乱势力。
时代背景和影响:清平年间是清朝的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然而,金川之战却暴露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性和清朝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够有效的问题。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清朝政府巩固边疆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观点和解读:一些人认为,清平大小金川之战是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一次重要胜利,显示了清朝政府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解决金川地区的问题,清朝政府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挑战。
08 清平大小和卓之战:
背景和起因:清朝乾隆年间,和卓地区的藏族人发生了一系列叛乱,这些叛乱活动给当地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帝派遣了大军进行讨伐。
经过和结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进攻和卓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在战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对和卓地区的控制,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保护。
相关人物和组织:乾隆帝,清朝政府,和卓地区的叛乱势力。
时代背景和影响:乾隆时期是清朝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他通过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对内政治的清明,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和卓之战是乾隆帝巩固边疆统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和卓之战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一次重要胜利,显示了清朝政府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场战争并没有完全解决和卓地区的问题,清朝政府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挑战。
09 清缅战争:
背景和起因:清朝乾隆年间,缅甸向中国的云南地区发动了侵略,这导致了中缅之间的战争。此外,清朝政府还试图通过和缅甸和谈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
经过和结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军进攻缅甸,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战后,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安抚当地人民。
相关人物和组织:乾隆帝,清朝政府,缅甸政府。
时代背景和影响:乾隆时期是清朝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他通过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对内政治的清明,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清缅战争是乾隆帝对边疆地区巩固统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发展。
不同观点和解读:有人认为,清缅战争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一次重要胜利,显示了清朝政府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场战争并没有完全解决缅甸问题,清朝政府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还面临了一些挑战。
10 安南之役:
安南之役是指1765年至1769年间,清朝与安南(即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是,清朝乾隆年间,安南对中国的广西地区发动了侵略,导致了中越之间的紧张局势。
在此期间,安南的国王阮福暎试图扩大他的领土,进攻了广西和云南地区,侵占了中国的疆土。乾隆皇帝派遣大将岳钟琪率领军队进攻安南,以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战争过程:1765年,岳钟琪率领清军进攻安南,并在首都汇文(今河内)附近战胜了安南军队。然而,清军进攻的速度较慢,给了安南军队反击的机会。安南军队乘势反攻,迫使清军退回广西。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双方都在边境地区进行了多次战斗,但没有明显的胜利者。1767年,清朝派遣了另一位大将吴三桂率领援军进攻安南,而岳钟琪则留守广西。吴三桂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军队不足,最终被迫撤退。
最终结果:1769年,清朝和安南签订了《广宁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根据和约,安南向清朝赔偿了军费和战争赔款,清朝则将被俘的安南军士兵释放。此外,双方重新确定了边界,并在云南和广西地区设立了边防。
总体而言,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实现中国的所有目标,但清朝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领土和国家尊严。同时,这场战争也促使清朝重新检讨其对外政策,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以防止类似的侵略事件再次发生。
1、发型和衣服
众所周知,这个剃发制度就是清朝提出来的,而且剃发制度提出来之后,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屠杀,才让咱们汉人改变了之前的发型。
这种发型极其恶心,因为它的辫子非常长,而且在后面只有一缕,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条件,夏天的时候如果要去工作或者去劳作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清洗头发,往往就会让头发上长无数虱子或者小跳蚤。
除此之外,汉人的衣服也有了多重规定和约束,再也不能够像之前那样随意的去穿了。
2、书籍和文化
首先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些话是不能说的,而且有一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
如果清朝有些人说了会怎么办呢?轻则砍头,重则株连九族。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甚至你写的一首诗当中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哪怕是自己表达的其他心境,但是被别人误认为是这点意思的话,也很有可能会遭到血腥屠杀和镇压。
所以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恐怕连句话都不敢说,尤其是完整的话。
3、奴才的哲学
满清统治阶段对于奴役所有人的思想很有见解。请注意这个奴役,不光是奴役咱们汉人,甚至也包括他们自身以及除他们自身之外的其他民族,都采取这种奴役的措施。
也正是因为这种措施,当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满清似乎做不出任何得体的举动。
4、 饮食的改变
这一点论证起来有些麻烦,并不是说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而是部分区域,因为满清他们实行的是两餐制。
所以当时部分地区也被迫实行两餐制,但是这一点好像历史书籍并没有详细记载。
5、气节
这一点实在是不愿意多说什么了,自满清统治以来,好像汉人丢失了很多气节,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一谈到洋人,所有的人都吓得跪地叩头了。
一、虽然进行了“剃发易服”,但是清朝统治下的服装和发型也在进行改变,原汁原味的入关前的满族发式服装也和汉民族的习俗进行了融合。清朝剃发从只留一点,演变为保留三分之二的头发了。可以看一看前面的发式图样。
二、满清统治者以“满语”、“满文”为国家的正式标准。都要学习满文,可是满文的推行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偏差,毕竟满文和已经非常成熟的汉文化不可同日而语。大批的满族人和满族官员直接使用汉文书籍阅读,而不用翻译的满文,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表达汉语的意思。乾隆皇帝时期,深感满族人学习汉文化、用汉族习俗,忘记了满族的习俗,希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不过根本扭转不了这个发展趋势,也只能哀叹了。
三、到了清朝的末期,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区别已经不大了,满族人和汉族人已经融合,只保留了少量的满族特有风俗,满族人也遍及全国各地,民族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