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 柏鸿

春节又快到了现在又到了我们一年一度的春节时间,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对的习俗如果要详细说一说,我想可以出一本书了。我们很难再这一篇文章的篇幅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所以我们今天只选取了春节重要的的习俗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那么,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贴门神,挂年画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很迷信,认为人体的病痛顽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驱鬼。于是,就在门上刻画神茶、郁垒二神的形象,并于门上悬挂苇索,供二神缚鬼喂虎之用。南朝梁人宗檩(约公元500—563)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称之为门神。”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二神之名,挂在门上,称为“桃符”。神茶、郁垒是上古之时的神仙,两兄弟,他们居于海中的度朔之山,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连绵三干余里。东北有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绑,令虎吃掉。人们把他们的画像贴于门除祸降福。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篇1

腊梅花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放鞭炮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的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的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年初一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问好之类的,但是重庆的人都是不出门守在家里的。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还有,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的人还喜欢年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元宵节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篇2

年夜饭

除夕年夜饭,是每一家春节的重要节目。每个地方的年夜饭都会因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的人口味比较偏淡,因此上海的年夜饭菜谱一般是以上海的本帮菜或者粤菜为主,清淡而可口。

庙会:

上海的城隍庙庙会

上海的开埠以前,城隍庙是上海的民众唯一的游乐之处。上海的城隍庙从清末民初以来,和周边的园林、市场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上海的的历史与传统,是上海的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多年来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誉为上海的滩旅游的名片。

上海的大观园皇家庙会

上海的大观园皇家庙会将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开展,跳加官、接财神、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特色互动项目将红楼艺术与尽展。春节游上海的大观园,热热闹闹过新年。

灯会

上海的豫园灯会是上海的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人说,豫园是上海的最中国化的地方,也的确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这里的灯会将每天隆重上演,热闹非凡。

早年的城隍庙历来是上海的城里过年时最热闹的地方。有诗为证:“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看灯是上海的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到最具有上海的传统特色的老城隍庙附近去看灯当然就更有年味了。

上街寻年味

城隍庙是品尝上海的乡土风味最浓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处。若是想寻找往昔过年的气息,那绝对是个理想的地方。

从金陵路往东就是城隍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两家供应“南翔小笼包”的小店,还有一家小绍兴鸡粥店。进入了城隍庙,迎面是著名的上海的“老饭店”,然后是鳞次栉比的金店。向左边拐,有一条特色商品街,乐器店、风铃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专门经营上海的特产的商场,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类的东西。东南角有一条上海的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东北角豫园一带,则主要是美食街。紧挨着九曲桥的,就是南翔馒头店和湖心亭茶楼了。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篇3

【来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篇4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说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和理论关系的`更新。

人们说,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呢就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泊的人们,过春节是一定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的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势力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团结的节日。彼此之间说一句“恭喜发财”,说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都高兴。总之,春节使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篇5

陕西省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省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颉创造汉字,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省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陕西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陕西省人一定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步入陕西省的农家小园,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陕西省从南到北,特别在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陕西省剪纸历史悠久,窗花为其代表。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是单色窗花,那粗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在陕西省农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省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陕西省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发展颇为兴盛。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陕西省省关中的凤翔县。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与手绘相结合,想象丰富,取材广阔,以线造型,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而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间性——由于由画稿到雕版、印刷、彩绘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乡村艺人或是农闲时的农民,主要销售对象又是中国西北、东北的农户,因而它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尚习俗等。

陕西省年画发展兴盛,促进了陕西省美术作品的兴起。现如今,“户县农民画”也已成为了陕西省著名的民间作品。它产于陕西省户县,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反映田园生活,乡土风情浓厚,令人顿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户县农民画家作画时,注重倾注自己的感情,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图画,色彩强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农民朴实强悍的气质。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现已拥有众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欣赏完迷人的民间工艺品后,走进小屋,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捧着一杯热腾腾的清茶递给你。“茶”是老少咸宜的饮品。陕西省人不仅喜爱品茶,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汉中的茶文化最为家喻户晓,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红火的地方就数茶馆了。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的好去处,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将价格,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小憩。至于清闲的人,更是茶馆的常客。在汉中,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风尚。宾客登门,茶水当先,敬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颇有茶礼。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陕西省的饮食更让人大饱口福。

陕西省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过年期间,陕西省人一定要吃饺子。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要包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就是陕西省过年期间重要的风俗——吃饺子。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即今天的23:00—1:00,“交”与“饺”谐音,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时间,吃饺子即“相交子时”,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说起“馍”,人们一定会十分熟悉。“馍”又称“馒头”,是陕西省人的'主要食品。“花馍”又称“面花”,是陕西省民间的一种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陕西省花馍遍布各地农村,其中澄城、合阳、韩城等地花馍久负盛名,合阳花馍还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陕西省花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每逢婚嫁、生子、祭祀,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以花馍为礼品。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做花馍以示庆祝。花馍艺人把做花馍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们无拘无束,任感情投入在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馍,让观者赞叹不已。

欣赏了民间工艺品,品尝了特色饮食,走出农家,你一定会感叹陕西省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胜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乡齐吼秦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实的陕西省人,朴实的陕西省人热爱着厚重的秦川大地。陕西省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仰头齐吼秦腔。粗犷的秦腔依托着壮美的黄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让中国,让世界听到陕西省的声音!

2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