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上下五千年 >

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 明君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词书画造诣具有一定的高度,后代能超越他的微乎其微。然竟有一位女人自比可与王维攀高低,她就是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李因。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学习刻苦,擅长山水画,对诗词歌赋亦有研究,小小年纪出口成章。再加上经过青楼技工的调教,她的才气更上一层楼。李因不论作诗,还是作画,都不见女子的柔弱之气,犹如年少书生疏爽隽逸。她的性格爽朗豪放,不喜欢打扮,不注重外表。正应了“诗人外表是邋遢的,内心是圣洁的。”这句话。

十几岁的李因,已经名声大振,响彻江浙一带。来找李因求字的,求画的,络绎不绝,赞赏她有中唐遗韵。李因欣然忙的不亦乐乎,毫不羞涩自比唐朝王维。古代女子成婚较早,爱情早在她心里懵懂地发芽了。只是她眼光高远,看不上身边那些寻欢的男人,她的诗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一支留待晚春开”真真切切地道出了她的情怀。

爱情往往就是一见钟情,海宁人光禄卿葛征奇对李因的诗大为赞叹,被她的才气所折服,会面后立即决定娶她。人世间的婚姻结合,慢的就像跑马拉松,快的如闪电。李因心甘情愿跟着葛征奇,哪怕去天涯海角。李因被葛征奇纳为侍妾后,随葛征奇职务的调动,果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期间,她的山水画作品之多,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到了极度的发挥。

葛征奇善画山水,也是很自负,遇上李因,可谓是相得益彰,李因擅画花卉。夫妻曲房静几,互以绘事为娱。葛征奇常说:“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李因做完画,葛征奇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情感之深。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为师,尝以沉香木刻像奉之,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古代女画家中十分难得。她的诗集收录她的诗二百余首,多为旅途中所做。这期间还有个传说,明末社会不稳定,她在途中突遇战争,竟然丢下金银首饰,也要抱着诗作画稿。可见,李因对自己的作品,看的多么重要啊。文人都一样,视自己的作品如孩子,被别人盗去发表,都四处维权,又急又气,更别说丢失了。

李因与葛征奇在一起生活,只是十几年的好光景。葛征奇去世后,李因终身未嫁,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晚年仍奋发学习和写作,格调更加深沉。

宋朝习俗

《水浒传》里的男人除了“一枝花”蔡庆,别的男人也喜欢戴花的,燕青“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周通“鬓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就连小喽啰们也“头巾边乱插着野花”。西门庆生性风流,爱沾花惹草,他的卖弄风骚,偶尔娘炮一下,可以理解,其他的那些汉子们,个个性格彪悍,满脸横肉,却头戴鲜花,妖娆多姿,想想就觉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宋朝人爱花之甚,早已超乎我们的想象。《鹧鸪天·上元》描述:“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元宵节,举国欢庆,君民同乐,人人头戴鲜花,处处姹紫嫣红,仿佛置身花的海洋,杨万里对这一绚丽场景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主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姜夔也有诗曰:“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灵景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宋徽宗想必更爱花,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身边的宦官宫女,随从侍卫,皆赐花簪戴。宋徽宗还规定,赐给贴身护卫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那朵小花儿,就如现在中南海的通行证啊。《水浒传》中“柴进簪花入禁苑”,宋徽宗上元节出游,宫禁值班人员“幞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柴进骗了一朵混进了睿思殿。

彼时簪花,俨然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和等级的象征了,接受皇帝或权贵赏赐的花,则更是一种身份与殊荣。社会各个阶层呢,为了得人心,取政绩,获利益,拉关系,相互赠花是一种必要的公关手段。身份越尊贵,赐予的鲜花也越珍贵。“此乃官家所赐,不可弃之”,就像珠宝碧玉一样珍藏着。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爱花簪花到了极致,逐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潮流时尚。

君王推崇的簪花到了至高的地位,上升为非常重要的礼仪制度。《宋史·礼》记载:“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内侍进班齐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皇帝召集朝会,戴花更是百官必须履行的程序。每逢婚庆,节日,寿辰、祭祀等大型活动时,每人头上插戴着各种各样的花,场面及其隆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

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还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簪花典故。北宋时期,韩琦任扬州太守,他家的后花园种植了一株芍药,盛开时花瓣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俗称“金缠腰”,也叫“金带围”。一次,王珪、王安石两个人来到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此花。当时韩琦还邀请了另外一位官员前来,正巧这位官员身体不适,就临时邀了路过此地的陈升之参加。几个好友品酒赏花,当时正好花开四朵,应了四花之瑞的吉祥,“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金带围也由此成为吉瑞之花,传说此花一开,主人就会官运亨通。后来这一段佳话被许多文学名家所提及,艺术家也时常把“四相簪花”作为创作题材,“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就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在这个故事里,“金带围”只是噱头,是精神寄托而已,背后的根源是人们追求荣华富贵,奢侈生活的美好愿望,其中,还有官本位的封建执念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不同,因此对事物的认知和领悟会呈现多种姿态。缘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不同的气象,从而生发出诸多摇曳多姿,耐人寻味的文化风貌。

李清照故事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完美奇迹。南渡之前,她善于写春闺情怀,一寸柔肠,万般情思,诉说起来,婉转动人,哀愁幽怨。通过这些诗词,人们大概认识了一个婉约柔弱的女子。其实,李清照骨子里却是个女汉子。

父亲李格非赋诗侑酒,李清照也喜欢斗酒诗百篇,读她的词,缕缕酒香,氤氲缭绕,过于贪杯迷了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酒中的恣意,醉中的快乐,岂是一般女子能知?重阳节,把酒独酌,那些轻愁,付诸一杯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离愁别意,人生悲喜,亦饮尽在羽觞:“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烹茶煮酒,才情彰显,女诗人具有和男人一样的豪爽之气。

一次,一群文人来到李家聚会。席间众人饮酒作诗,谈古论今。李格非的好友张文潜作了一首《读中兴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寓意红颜祸水,女色亡国。就在大家拍手称赞的时候,当时才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却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意见,她说唐朝的灭亡本是君王将相的责任,岂能把罪责归咎于一女子身上,并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加以辩驳。张文潜是苏轼的优秀弟子,才华不必细说,性格也非常豁达,他不但没有责怪李清照的“不敬”,反而赞赏李清照的学识见地不一般,另一苏轼弟子更是以诗“李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赞美她。当时严厉的封建礼教并没有束缚住这位学识渊博,聪慧勇敢,独具个性的大家闺秀。

封建社会的女子大多都藏于深闺,要么穿针引线作绣娘打发时光,要么描眉画眼孤芳自赏,而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早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女子,绝不拘圃于闺帏闲情。她生逢乱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元佑党祸”时期,她就写下诗词讽刺腐朽的王朝:“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靖康之耻是中国民族史上最屈辱的一页,更是李清照的痛。君王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这一年,赵明诚临危受命,被委任江宁知府。某日城里发生了叛乱,文人出身的赵明诚胆小退却,竟然弃城而逃。过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对丈夫的临阵脱逃而深感羞愧。后来,夫妻二人流亡行至乌江时,面对浩荡江水,想起国破家园毁,李清照心绪翻滚,项羽的霸王气概犹现眼前,写下千古流传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震撼山河的气魄,令男人汗颜。她是纤纤小女子,也是豪情大丈夫。

赵明诚病故后,李清照孤苦无依,身心憔悴。这时候张汝舟趁虚而入,献媚示好,骗得了李清照的信任,其实他并不是倾慕李清照的才华,而是觊觎李清照的财产和赵明诚收藏的古玩。李清照不顾世俗冷语,嫁给了张汝舟。结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原来不是富婆,于是露出狰狞面目,“日加殴击”,对李清照开始严重家暴,李清照心灰意冷,可惜那时不能申诉离婚,家暴也没入刑法。她知道张汝舟的官职是靠不法手段得来的,决定告发这个卑鄙小人。按照宋朝的法律,妻子告丈夫,即使情况属实,妻子也要一同入狱。明知如此,李清照还坚决选择揭发此事,宁愿坐牢,宁愿鱼死网破也不退缩。后来,幸而有家人和好友的帮助,不几天李清照被放了出来。

晚景凄凉,颠沛流离,即便度日艰难,李清照也从不向权贵的亲戚求助。秦桧的老婆是李清照的表姐,可是李清照痛恨奸臣当道,拒绝和他们来往,一次秦桧家里宴请客人,给李清照发了请柬,李清照不为所动,她独守着清苦的生活,坚守着坚贞的人生信念。或许,正是国家的倾覆动荡,自身的命运多舛,成就了千古第一才女。


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