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和小正月,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都知道每个月的农历十五,都是元月,古人又将夜称之为宵,因此便有了元宵。
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还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猜灯还能够展现出当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元宵节为什么要猜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元宵节灯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观灯猜谜的习俗,流行地区为中国,灯谜也称猜灯谜、打灯谜。
元宵节灯谜的种类有:成语类、字类、地名类、人名类、文学典籍类、日用品动物类、儿童类、古典类。
灯谜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
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