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能够动员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在京启动,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在京启动
近日,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及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在京启动。
为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富矿”,深度挖掘蕴藏于文物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助力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学习兴趣出发,深度链接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博专家及知名教师等多重资源,多角度、立体化地打造丰富有趣的“文博大课堂”。
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在内的20余家知名博物馆将深度参与“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活动,以系列直播及文物知识专栏等多种形式,带领广大中小学生“云游博物馆”。各博物馆馆长及优秀讲解员将作为“文物星推官”,为孩子们推介、讲解珍贵文物,希望学优秀教师团队将作为“文脉传承人”,带领孩子们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探索并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各学科知识点,帮助孩子们积淀文化底蕴,培养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如何让丰富的“文博资源”变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课堂资源”,滋养孩子们的成长,成为文博界及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金光表示,作为中国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和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博物馆协会将充分发挥行业影响力,与教育界深度合作,以博物馆及馆藏文物为桥梁,以文博专家为纽带,有效发挥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育人功能,涵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指出,中国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从各个角度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奋进故事,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将文博资源与青少年教育有机结合,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走到青少年的身边,有助于青少年感知历史、启迪心智、丰富精神世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文物里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的启动,是文博界和教育界多维协同,合力深化青少年文博教育的新突破。据了解,未来,文博界与教育界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优势,加强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深化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青少年中厚植传承、生生不息。
西汉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属于西汉新莽时代(公元9—23),直径18.6厘米,厚1.3厘米;195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伍家岭,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
在这面铜镜上,共有 52字铭文,其中铸有“中国大宁,子孙益昌”等字样。铭文大意是说: “镜子光明如日月,它的质地清脆刚硬,用它照视你的玉颜啊。祈盼中国和平 与安宁啊,世世代代日益昌盛。”
这面铜镜的背景,是汉代时期匈奴入侵和诸侯内乱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治者先后采取一系列促进民 族融合、保证西北边疆稳定发展的措施,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东西方 交流的通道。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臣,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呈现一派繁荣祥和景象。而铜镜上的铭文“中国大宁”,就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和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这面铜镜的珍贵之处,还在于铭文中出现的“中国”名称。考“中国”这一名称,早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自汉始,凡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者,都以“中国”自居,而被迫离开中原的,原政府仍以“中国”自称,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因此,在古人心中,“中国”一词有地域之定位,有文化之传承,同时有正统之含义。然而,“中国”一词出现并应用近3000年,王朝更替,却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国名,可见“中国”之称谓,作为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根植于华夏子孙的心中。“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
东汉“多贺中国人民富”铜镜
这枚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铜镜最为特殊的是上有篆书铭文:“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其中,“中国人民”一词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这一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第一次出现。这枚铜镜也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铜镜作为古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与服饰、妆容 一起演绎着国人对美丽、幸福的追求。
第二季《国家宝藏》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的三件宝物之 一,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膊,曾经让人们的视线回到昔日丝路上繁华富庶的西域小国——尼雅古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迹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经考古人员研究,织物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吉祥语文字,是我国古人通过对五大行星的星 占学考察,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占 辞术语,“五星”指水、火、木、 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我国古 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而“五 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指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的军事有利。
历史演进三千载,“中国”一词 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3000年前,最后一抔黄土封住了一件青铜尊的光芒,它被深埋于中国,这个根植于华夏子孙心中的字符,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 下,接引出“中国”这一亘古悠长的话题。
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 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称之“中国”。
1、古诗
中国古诗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由于古诗范围广泛,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诗最为繁荣的时代就是唐代,从而使得唐诗逐渐成为了诗歌的代名词,这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古代社会最为直观的体现,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2、京剧
京剧之所以会发展成为国粹,一方面是因为其发源地为首都北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戏曲文化屈指可数。京剧又称平剧,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多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非常注重写实意境,因此被视为中国戏曲的榜首,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国画
国画是由汉朝发展而来,因为那时的人们认为中国是天地的中心,所以间中国的绘画作品称之为“国画”,其纸墨非常的讲求高级,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最后加以装裱成为卷轴画。由于其样式丰富、历史悠久,因此被列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4、传统节日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所以传统节日非常众多,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些节日的时候或是祭拜祖先、或是阖家庆祝,无论怎样主要目的都是为家中祈福,从而使得家中运势亨通、生活富足、阖家幸福。
5、中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中医文化,因为这为人们带来了世世代代的康健,进而创造出更加昌盛的中华盛世,除此之外中医文化还对日本、韩国等国的医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充分把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七仙女与董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折叠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