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中国可以说是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了,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现在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比较的广,很多的人外国人都对春节有所了解,也喜欢上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关于春节一些具体的东西,今天就来详细的说明白一点。那么春节习俗讲究和来历是什么呢?
春节习俗讲究和来历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于是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在农历除夕夜,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避灾,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其实今人过年一直继承着前人的传统,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过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虽然说在春节到来之前做大扫除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但也不能忽略春节时忌打扫和忌将垃圾扫出门外的禁忌。过年前要拜“灶王爷”,等到送走“灶王爷”后,要赶在年三十夜以前打扫完毕,此举为“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具体为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和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以及往外倒污水,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行为会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中国春节有哪些风俗
春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非常众多的习俗。
其中一项流传非常广的习俗就是贴春联。春联有春贴、对子、桃符、对联、门对等一系列别名,春联以非常简洁、精巧、工整、对偶的文字描述了时代背景,抒发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成为了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新春佳节将至,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宋代,人们认为张贴春联能够辟邪驱晦;到了明代时才开始大规模流行;到了清代,春联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面有了非常惊人的提高。
每当春节到来之前,中国的家庭都会将家中的环境打扫干净,民间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俗语。据《吕氏春秋》记载,在我国尧舜时代就有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新的一年当然要除陈迎新。所以扫尘的寓意是要把一切的晦气和穷运扫出去,希望新年的生活会更加的美好。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我国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