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寒衣节的起源是什么

| 枝寅

寒衣节在中国是属于非常传统的,也是非常隆重的一个节日。这一天每个人都会对于自己的祖先或者是逝去的亲人,进行祭拜和进行烧一些衣服给逝去的亲人。那么关于寒衣节的起源是什么的你都知道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寒衣节的起源是什么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什么叫寒衣节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诗经·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农历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

什么叫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衣节是怎么来的

寒衣节由来是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山丹人民承袭了古人这一特殊的祭祀,至今依然,十分重视。民间在这一年要蒸麻腐包子,送寒衣,烧纸钱。据民间传说,送寒衣的习俗是因为盂姜女的传说而流传下来的。盂姜女丈夫万喜良被迫去修筑万里长城,天冷了,孟姜女去给丈夫送冬天的棉衣,她历尽辛苦来到西部戈壁滩长城脚下寻找丈夫,可丈夫已不在人世。

寒衣节有什么讲究

寒衣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由于节日期间是比较寒冷的,所以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焚烧一些衣服被褥,希望能够传达给逝去的亲人,让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过得温暖舒心,这个习俗也从过去,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只不过现如今经济生活水平更好了,节日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焚烧的不仅有衣服被褥,可能还包括其他的东西。寒衣节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祭祀节日,虽然没有清明节那么隆重,但是在节日当天,大家肯定也会认真筹备各种活动事项。寒衣节当天,子孙后代都会从各个地方赶回老家,祖坟会进行集体祭拜活动,还会烧香、放鞭炮,除了焚烧衣服之外,还会包括其他纸扎的车子、房子,以及纸钱等等。

寒衣节有什么忌讳

由于寒衣节是鬼节,所以在节日期间,尤其是深更半夜,阴气是非常重的,家中的大人会叮嘱小孩不要到处乱跑,尤其天黑之后,不要一个人在外面独自逗留,否则可能会沾染上晦气,或者是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节日当天,还会有很多人在十字路口烧钱纸,目的是烧给孤魂野鬼,希望他们不要抢夺自己烧给祖先的东西。所以大家经过十字路口,如果看到有灰烬,或者是未燃烧干净的纸钱,千万不要用脚踩上去,否则必然会被鬼魂缠住,还有可能遭遇厄运。在鬼节当天,如果经过十字路口,听见后面有人喊自己,此时千万不要回头,因为人的身上总共有三盏灯,一旦回头之后,身上的灯就会熄灭,此时很容易被邪物入侵。

7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