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有很多民间立春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道理,但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承载这历史底蕴,为下一辈带来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以后一代代传下去的东西。那么,你所了解的立春节气的习俗都有哪些?
立春节气的习俗都有哪些
今天正好是大寒时节,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已经来临。在这天,人们要注意防止严寒和预防感冒。但是大寒的到来,也是在告诉人们这一年的结束。
在立春时节,有着立春祭、贴“春”字、迎春、咬春、打春牛以及吃春饼、春卷等习俗。二十四节气对人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预示着即将开始春耕播种,于是就要进行祭祀。
习俗一: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祭祖庆典是很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很多地方,立春要祭祀祖先。在广东的《新安县志》中就有记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习俗二:贴“春”字
在立春日这天,古人有贴“宜春”二字的习惯。后来,这个渐渐发展成为了春联,变成了在除夕前张贴的对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习俗三: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因此一定要经过多次排练。迎春主要是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是为了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习俗四:咬春
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在立春之日咬春的习俗。咬春又被称为吃萝卜,就是指在立春这天吃萝卜。萝卜有着很好的功效,萝卜有着“秋后萝卜赛人参”的美誉。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而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节气主要有祭祀祖先、迎春、籍田、贴春联、春牛、春盘、春饼、田艾籺、春卷、咬春等民间风俗。其中,春祠荐新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