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有很多的讲究和习俗,比如清明节要祭祖,中元节要早回家,不晚出门。说到中元节,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被我们称为“鬼节”,在当天晚上,街上的人会比较少。被称为“鬼节”的还有寒衣节,下面一起看看寒衣节的来源是什么吧!
寒衣节的来源是什么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由来是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山丹人民承袭了古人这一特殊的祭祀,至今依然,十分重视。民间在这一年要蒸麻腐包子,送寒衣,烧纸钱。据民间传说,送寒衣的习俗是因为盂姜女的传说而流传下来的。盂姜女丈夫万喜良被迫去修筑万里长城,天冷了,孟姜女去给丈夫送冬天的棉衣,她历尽辛苦来到西部戈壁滩长城脚下寻找丈夫,可丈夫已不在人世。
民间传说寒衣节的由来和蔡伦有关。据说蔡伦改良纸之后,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欢,纸张的生意十分兴旺。蔡伦的哥哥叫做蔡莫,没有什么赚钱的本领只能勉强度日。蔡莫的老婆看到蔡伦的纸张生意十分能赚钱,于是便劝蔡莫去根弟弟学习造纸术。蔡莫去和弟弟学习了之后,回到家中,拿出家里的积蓄,开了一间造纸坊。
但是造出纸之后才发现,质量和蔡伦的纸完全没法比较,所以也没人来买纸,蔡莫的生意越来越冷清。蔡伦的老婆慧娘十分着急,于是她暗想办法,想要扭转家里造纸坊的经营困境。一天慧娘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和蔡莫商量了之后,就开始执行。
过了几天,蔡莫出来告诉街坊邻居慧娘去世了。街坊们都感到很惊讶,于是便到蔡莫家来探望,见蔡莫家的院子里停放着一口棺材,蔡莫跪在棺材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将他造的纸张放在铁盆里烧掉。
邻居看到蔡莫的样子,正想上前安慰他,突然听到棺材里传来响动,吓得纷纷向门外退去。“快把棺材打开,我回来了!快打开棺材,放我出来。”棺材里传来了慧娘的声音,蔡莫怔了片刻,连忙上前把棺材打开,慧娘从棺材中坐了起来。人死还能复生?周围的人都看呆了。这时,慧娘揉揉眼睛,从棺材中出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忽然唱了起来:“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若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一连唱了好几遍,周围的人看到地上有她的影子,才确定她是人,不是鬼。慧娘对众人解释道:“我本来已经去了阴曹地府,阎王爷让我做苦力,是我丈夫送了钱,才有好多小鬼帮我。他们帮我打开了地府的大门,放我回来了。”
听慧娘这样说,蔡莫忙进屋又抱出一堆纸,说要烧给他逝去的父母。围观的人们看到这番景象,也纷纷上前要向蔡莫买纸。慧娘便半卖半送,将家里囤积的纸统统卖了出去。这件事渐渐传开了,其他村子里的人也都来找蔡莫买纸,蔡莫造纸坊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慧娘“还阳”的那一天,正好是十月初一,所以之后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了祭祖节,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纪念逝去的亲人。
送寒衣的祭奠,家祭、墓祭都是可以的,家祭可以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但需要注意天气干燥,谨防火灾。墓祭时,最好选择中午之前,本来这时节阴气就比较重,适当规避,特别是老人、孩子以及身弱之人要更为注意。
在祭拜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贡品的准备和祭拜方式,这些都是有很大的讲究。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寒衣节也是民间比较注重的一个节日,每个地方举行的活动大都是不一样的,人们以祭拜自己的祖先,图个吉利,希望祖先能够保佑我们。寒衣节应该遵守传统,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也应该考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