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来了,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旦的意义和象征,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旦的意义和象征
“元旦”意即“初始之日”,象征着新的开始。
1、中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
2、西历公元纪年法传入我国后,民国时期以西历元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确立以西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旧历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元旦节的历史演变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元旦的到来象征着新年的到来,意思是人们烧死尧,顺帝祭祀天地的日子和以前的皇帝尧,作为一年的开始,正月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或元正。
元旦是指公历1月1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统称为新年。
我们历史上的元旦是指第一天,第一个月的数据口径,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是不统一的,历代元旦日期是不一样的。
在夏朝,正月在春天。商朝的阴历以12月为冬季的第一个月,周朝的周历是冬季的11月的第一个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的第一天是元旦。
从汉武帝开始,春天一月为正月,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使用到清朝结束。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新生,是一种对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
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不宜送钟: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让别人听了会很不吉利,虽然都是些封建迷信,但是大家还是特别介意的,千万不能随便的送钟表手表之类的,负责会弄巧成拙,出现很多麻烦事。
不宜送伞:
“伞”的谐音是“散”,有着离散分散的意思,如果有人结婚订婚之类的,千万不要送雨伞,人家会感觉你送伞是想让人家分散,分离的意思,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不宜送鞋:
有些地方送鞋子,代表想让对方走的意思,比如情侣之间,还有亲戚来家里做客,送鞋子是让对方走,和他分开,不欢迎来家里做客一样。而且“鞋”谐音是“邪”,不吉利的意思。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