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端午节的来历和寓意

| 金红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最早是为了祭奠含恨死在汨罗江中的屈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寓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端午节的来历和寓意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的起源说

(一)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后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苦。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报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习俗

(一)习俗活动

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此节日,比如: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

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挂艾叶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叶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怯鬼之神效。

3.放纸鸢

放纸鸢,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

4.沐兰汤

沐兰汤,即端午日洗的草药水,此俗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这习俗在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浴兰汤,是西汉末礼学家戴德著作《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5.跳钟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但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且为人刚直,不惧邪祟,擅长驱妖捉鬼。有关钟馗的神话和故事历代不衰,钟馗的身世也被演绎得丰富多彩,让人难以下定论。跳钟馗,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现在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跳钟馗”,以古徽州歙县地区最为突出,又称“嬉钟馗”。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歙县跳钟馗多在端午节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跳钟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刚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北派跳钟馗”,以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最为突出。古时跳钟馗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仪,所谓送孤意即普度之后送走孤魂野鬼,以免邪魅驻留不去。

6.斗草

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无处可寻,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记载(《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许汉代之前此俗尚未流传入北方中原。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用草作比赛对象;唐朝后斗百草愈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区流传。

7.打马球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世界上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以我国文献为史料记载的,我国马球运动应该属于本土运动并非外传而来。2008年6月7日,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躲端午

躲端午,地方民俗,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随阴阳观念传入,“恶”又指盛阳,如《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论衡》将五月“恶”的理解或归之于“太阳”以及阴阳术数中“盛阳”,惧畏仲夏五月“太阳”、“盛阳”。出于对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人们心理上有诸多的恐惧,从而产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诸多禁忌。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嘉靖隆庆志》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9.画额

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10.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11.打午时水

所谓

“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左右到井里打水。在古人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走好运。在台湾家家户户有打“午时水”的风俗。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12.浸龙舟水

端午节浸龙舟水是中国岭南的传统节庆习俗,因为龙舟寓意吉祥,人们认为龙舟水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完龙舟水后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13.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端午习俗甚多,由阴阳五行术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习俗之一。五色丝线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传统之俗,是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五色丝线饰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带来一年的好运。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二)节日食物

1.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2.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据民间说法,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的驱毒避邪。

3.五白

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据说“五白”是为了搭配“五黄”,可清热降火,养胃。在这个端午节,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度美好佳节,品尝“五红五白”,一起享受美味,一起祈福吧。

4.五红

所谓五红,是指五种带红色的菜肴。具体指咸鸭蛋、杨花萝卜、油爆虾、炒荠菜、红烧黄鱼。

端午节的传承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历史进程

端午节的演变

在唐朝时期,端午节被列为官方节日,盛大的龙舟比赛和饮食文化也开始形成。到了宋代,端午节的文化更加丰富,龙舟比赛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成为了一种炫耀实力的竞技项目。此外,端午节还有吃五色饭、赛龙舟、插艾草等各种习俗。

端午节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活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集体舞龙舟、挂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多种民俗文化于一身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会制作五彩缤纷的彩龙舟,在江河湖海中划行,而在江西地区,人们则会制作五彩缤纷的蒲包和艾叶,挂在门前以避邪驱瘟。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中,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文化底蕴,也是人们团聚、表达情感的良好时机。此外,端午节还有着重要的抢商机作用,不少企业也会推出与端午节相关的产品和活动,以满足市场需求。

端午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不仅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文气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3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