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泼水节的来历与故事

| 柏鸿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但是你知道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吗?一起来看看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典故,欢迎查阅!

泼水节的来历与故事

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典故简介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传说典故

相传,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 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见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点腊(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他按时降雨、放热、降温,使冷热、雨水与人间的农时相符,为人间造福。捧麻点腊自恃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既不关心人类,又不遵守天规,乱显神通,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温就升温,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有个智勇双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亲身经历了人间的种.种灾难,决定把人间从灾难中拯救出来。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找到创世神诉说了人间的灾难。于是创世神免掉捧麻点腊的职务,另派英达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风雨冷暖。可是捧麻点腊不肯交出权力,仍在乱兴风雨。英达提拉决心制裁捧麻点腊。他变成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去引逗捧麻点腊的七个女儿。七位美丽的姑娘都深深爱上了这位聪慧、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看时机成熟,便把她们的父亲如何作恶之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早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为了清除人间的灾难,她们决定大义灭亲。

从此之后,七姐妹对父亲百依百顺,深得父亲的欢心。捧麻点腊见女儿们如此听话,感到非常高兴,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他告诉七个女儿,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赛宰”(“弓”为弓、“赛”为弦,“宰”为心,意为“心弦弓”)。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父亲酣睡时悄悄拔下父亲头上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心弦弓”,当她们把“心弦弓”对准父亲的脖颈时,捧麻点腊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邪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只好把头颅轮流抱在怀里,直到它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怀抱头颅的姑娘身上,冲去她身上的污迹遗臭。

捧麻点腊死后,英达提拉便开始掌管风雨冷暖大权。从此人类又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后来,人们把捧麻点腊死的这天定为全年之首--新年。为了纪念七位为民除害的仙女,过新年时,人们都要互相泼水为她们洗去身上的污血,扑灭她们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泼水习俗。

传说

有一年傣历新年之际,楠粽布趁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知道了魔王的致命弱点。待魔王熟睡后,她趁机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把它勒在魔王的脖颈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魔王的头却变成一团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

为了防止魔头之火蔓延,她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直到魔王的头烧焦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此后,傣族就有了泼水的习俗。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传说二

泼水节,傣语称“多桑利”。是居住在澜沧江边的傣族、布朗、阿昌、德昂等族的传统节日。

类似汉族的春节,时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公历四月间)。相传最初的泼水活动,傣族人民有着这样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个很大的恶魔,它做尽了坏事,百姓都很恨它。它还霸占了7个美丽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个姑娘决心为民除害。

一天,在恶魔酒醉的时候,用话套出了杀死恶魔的秘诀,趁恶魔熟睡的时候,杀死了恶魔。不料,恶魔的头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恶魔的头举起来,大火才会熄灭。于是7个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劳,轮流举着恶魔的头,并相约在每年傣历新年这一天交换。傣族人民举行泼水节仪式是为了洗去这7个妇女身上血污,并表示对她们的感激和祝福。后又与宗教相联系,逐渐形成了节日。过节时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以后的日子,吉祥如意,百事亨通。并有敬佛、浴佛、斋僧、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节日期问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唱歌、舞蹈、十分热闹。建国后增加了文艺汇演、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崩龙族的“泼水节”更别致一格。在泼水节日里,姑娘们都背着一个竹篮内装有竹水筒,竹水筒刻有细眼,能射出水来。此时,小伙子们的眼睛都睁得圆圆的,紧盯着姑娘们身上背的那个神秘的竹篮。原来,崩龙族的泼水节,既是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陪伴。每年的节日期间,都有小伙子编竹篮赠送给姑娘的风俗活动。以此表达爱情,探讨双方的态度。

节日到来之前,小伙子们都躲在僻静的地方,精心地编制竹篮,少的编制一个,多则十几个,在节日到来以前三天之内,乘夜深人静时,悄悄地串到姑娘的居住处,先将最得意的竹篮送给自己看中的姑娘,依次再送给平日相处得好的其他姑娘。细细观察,若哪位姑娘首先背上了是自己制作的篮子,就说明对自己有意,就算撒下了爱情的种子,篮子也就成为定情之物,否则就是得不到爱情。

泼水节的仪式开始了。老人从竹水筒里拿出一束鲜花,将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这时,节日气氛进入高潮,人们的情绪燃烧起来了,男女老少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合着歌手歌声的节拍,将竹水筒高高举过头顶,挨个将水滴到年迈老人的手上,祝愿他们寿比南山,健康长寿。此时,老人们也同时伸出双手,将水棒拿在手中,一边念祝词,一边为年轻的人道喜,祝愿男女双方选择自己理想的“对象”,接着,狂欢起来,以水作礼,相互泼洒。看谁泼得欢,泼得快,显示各自的特色,讨得对方“喜爱”。

仪式毕,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泉边、河边,欢度佳节。

这时,人们又跳起了健美的象脚鼓舞,泼水活动达到最热烈的新高潮,青年男女则忙着寻找自己合适的对象,把自己爱恋的心情付诸于泼出去的清水;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如一群初飞的雏鹰,手握竹水枪,来回包围新婚的情人,无限欢乐的情绪在心头。

2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