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白露节气的习俗有什么

| 枝寅

白露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白露节气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冷空气转守为攻,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此时民间也会举行一些风俗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露节气的习俗有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白露节气的习俗有什么

1、收清露

白露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白露是第几个节气?是农历的几月

2、吃番薯

在中医的理论中,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饭后不会发胃酸,所以民间在白露时节有吃番薯的习俗。

3、白露米酒

白露时间,民间很多地方都有酿酒的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4、祭禹王

白露节气的风俗是什么?每年白露时节,太湖人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5、十样白

“十样白”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

白露的由来

由来是在古代,人们把白露分为三候,即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就是白露节气的到来。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是白露。这时,天气逐渐转凉,白天阳光热量还较高,可是太阳一旦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这种情况下,导致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便会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会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及花草树木的茎叶、花瓣上,呈现一片白色。当早晨太阳升起,在阳光照射下,看上去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微小的白珍珠,撒落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白露”的美名由此而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露,是白露节气之后的一种特有自然现象,代表白露节气的正式到来,表示天气已经转凉。在此之后,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十余度,人们会明显感到酷暑已过,凉秋到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在这之后的气温,会一天比一天低,人们在早晚需要注意勤加衣服,保暖防寒,以免着凉感冒。

白露节气简介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白露是指该时节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1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