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民俗风俗 >

寒食节的风俗和由来

| 梓炫

经了解,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食节的风俗和由来,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寒食节的风俗和由来

寒食节的风俗

扫墓

寒食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拜扫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商周以来,一直把祭祀上帝与祭祀祖先当作国家大事。所以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极盛。《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诏令京师官员寒食拜墓,在京徽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还,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扫墓。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打秋千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清明之日打秋千,不仅是戏乐,而且还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动人情景。

斗鸡

唐代寒食之日,还盛行斗鸡之戏。斗鸡在战国已很盛行,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市民好“斗鸡走犬”。汉代达官显贵、游手好闲之徒也多喜欢斗鸡。《史记·袁盎列传》记载,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时与间里常斗鸡走犬。《后汉书·外戚传》记载,梁冀好斗鸡。《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至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斗鸡图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时曹植还曾赋《斗鸡篇》,不过那时并不一定在清明节。但是,到了唐代,斗鸡活动却盛于寒食清明节之时。

拔河

唐代寒食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原来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之时,而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隋书·地理志》云:举行拔河之“俗以此庆丰收,用致丰稚,其事亦传至它郡”。正因此,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甚流行。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2024年的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2024年寒食节具体时间:4月3日,星期三,农历二月二十五。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前一天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和清明节是一天吗

清明节和寒食节不是一个节日。清明节和寒食节日期比较相近,但并不是同一个节日,它们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每年寒食节,民间会有禁烟火,只吃冷食风俗。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介子推。

11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