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中国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为这个节气来做准备,毕竟这个节气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这样大家之前的感情就是会越来越好的。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是希望未来的一年当中字的丰收比较多一些。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虽然说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种习俗。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通过祭祀可以让自己的运势很好。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春节的由来简介
一、历史背景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农业文明、祭祀活动和阴阳历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耕社会中,春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人们庆祝春节的目的是迎接新年、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二、春节的起源与演变
祭祀太岁:春节最早的起源与祭祀太岁有关。太岁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守护神,人们相信太岁掌管着一年的祸福和运势。为了祈求太岁的保佑和祝福,人们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一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吉祥。
驱除邪灵和年兽: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驱除邪灵和年兽的传统。据传说,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喜欢袭击村庄和伤害人畜。人们发现年兽畏惧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一时点燃火把、放鞭炮,穿红色的衣服,以驱赶年兽和邪灵,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春龙舞蹈:春节还与舞龙有关。传说舞龙起源于古代的驱邪活动,人们认为龙是神秘的生物,具有驱邪辟邪的能力。为了迎接新年、驱赶邪气和祈求丰收,人们会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一时表演舞龙,以祈福和庆贺。
祭祖和家族聚会:春节也与祭祖和家族聚会有关。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团聚时刻。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这种祭祀和家族聚会的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传统文化传承: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春节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祖先、团圆和吉祥的重视,传承着家族和社会的和谐价值观。
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团聚:春节的庆祝活动促进了社会和谐和邻里关系的发展。人们通过回家过年、家族聚会和拜年等活动,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友谊,加强了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氛围。
弘扬民俗和地方文化:春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具有独特的特色,弘扬了民俗和地方文化。各地的舞狮、舞龙、灯会、花车巡游等活动展示了地方文化的风采,为文化传承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庆祝、团聚、赏花灯等活动,体验喜悦和幸福,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喜庆氛围和美好祝愿。
促进经济发展: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消费旺季。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大量的购物、赠送礼物、旅游等消费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破五”习俗的由来
在旧时,正月初一到初五有许多的禁忌和规矩,而到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了,所以称为“破五”,这个“破”有着打破,突破的意思。同时“破五”也取谐音“泼污”做习俗,在民俗中初一到初五不允许倒垃圾,传说这样可以聚财,倒垃圾就是把财运和福气给倒掉了。
然而垃圾堆得太多了,肯定会影响卫生和心情,所以初五这一天都要把家里好好打扫一遍,然后连同积攒的垃圾一起倒掉。这叫“扫穷”,也叫“送穷”,意思是把家里的“晦气”,“穷气”都从屋子里扫了出去。那么为什么会有初五“泼污”,“送穷”这样的习俗呢?传说“破五”习俗的由来跟姜子牙封神有很大关系。
传说姜子牙32岁上昆仑山学艺修行,72岁才被派下山,等待武王出道。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昔日与姜子牙结拜的兄弟为他介绍了一个68岁的老太婆马氏,二人结为夫妻。可是结婚之后,这个马氏很不理解姜子牙一身的才华。只当姜子牙是个没本事赚钱的穷老头子,因此经常对姜子牙打骂羞辱,甚至在姜子牙因得罪了妲己而隐居避祸时落井下石,直接背弃姜子牙而去。
后来姜子牙直钩钓鱼被文王聘请,一路辅佐文王伐纣成功,创立了周朝。到了姜子牙功成名就登榜封神时,这个马氏听到姜子牙的成就十分羞愧,自缢身亡后灵魂飞到封神台,姜子牙为了惩罚她背夫之罪,将其封了“扫帚星”也有说是“穷神”。并且为了不让她祸害人间,令她“逢破即归”。因此人们就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破”她,人们会在这一天燃放鞭炮,打扫屋子,把积攒的垃圾都倒掉,以此来驱赶走穷气和晦气。
最初,“破五”这一天只是民间送穷的日子,寓意着“破五”以后,人们就可以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了。后来随着民间财神信仰的兴起,这一天成为了财神的生日。选择在新年伊始这样的日子里祭拜财神,可以祈求一年的好财运。至于为什么选择初五这天迎财神,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宋朝的蔡京,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个“大奸臣”。这个蔡京在当宰相期间钳制天子,把持朝政。利用手中职权贪婪谋私,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十分的富有。并且主持修改了当时的茶法和盐法,许多富商大贾的身家性命都攥在他一人手上,一时之间争相讨好,畏若神明。所以当时民间传说他是富神,因为他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祭拜他为财神。
因着各地的习俗不同,所以“破五”这一天各地要做的事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不管在哪个地区都有三件事必须要做。
一、打扫卫生
在初五这天打扫卫生不仅有扫除晦气,送走扫帚星的意思。同时也有去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意思。所以去除迷信,从生活规律与生活习惯来讲。破五之后就开始恢复到正常生活,为了让家庭气象一新,打扫卫生也是新的一年必做之事。
同时“破五”的谐音也可读作“破吾”,古人讲“不破不立”。在初五这一天也有改掉不好的作息习惯,从春节的懒散中调节回来的意思。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为了新的一年见证更好的自己,初五这一天就从打扫卫生开始吧。
二、倒掉垃圾
虽然现在习俗不一定有以前严谨,可能许多人在初二就开始每天都扔垃圾了。但初五这一天还是要倒一下垃圾,不仅是倒掉霉运,也是结合着大扫除让家里更加干净清爽。同时倒垃圾也是“送穷”,跟迎财神结合起来才算得上是辞旧迎新。
三、迎财神
迎财神是“破五”这天最重要的事,按照习俗到了初五这天大小店铺都要重新开张。所以这一天做生意的要在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放香烛和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之后还要吃路头酒,表现出迎接财神的喜气,把发财的希望传递给财神,好让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