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各种节日,而春节这种重大节日,自然少不了各种规矩和讲究。那么正月初七“人日”这天要做什么事情?今天小编整理了年初七是人日要做什么事情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年初七是人日要做什么事情
1、戴人胜
古代的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人胜,一般是人形或者花形,佩戴头上,寓意着来年大吉,幸福如意,以此来庆祝“人胜节”,并祈福讨个好“彩头”。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里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戴人胜的习俗,晋朝时就开始了,当时“剪彩为花、剪彩为人”的习俗相当普遍。
女子们不只是自己戴,还制作各种花胜,作为礼品互相赠送。
2、登高祈福
与亲人结伴而行登高祈福,是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运势!
古时人日节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也是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的习俗。
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也正是出游登高的日子,“站得高看得远”,寓意着新的一年事业能够节节高升,更上一层楼。
农历正月初七,也被人们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
传说女娲从初一至初六,连续创造鸡、狗、猪、羊、牛、马六种动物,到了第七天,才根据自己模样,用泥土捏成了人。即“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所以,正月初七也叫“人七日”,就是人类的生日。
古人一直以来,都特别的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中国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开始忙碌的春节了。
祭厕神:据说这一天是祭拜厕神的日子,往往在这一天人们会把厕所彻底的打扫一遍,然后点上一炷香祈福来年好运,寓意彻底的辞旧迎新。
送火神:正月里传说是火神生日,初七的时候,有些人家的小孩,会举着一根用麦秆绑过的棍子,天黑之时在自己家的门口点着,然后举着这些燃烧的火把,跑向离家很远的地方,等到火把彻底燃烧完了之后,代表已经把火神送走了,象征着全年都无火灾,过一个平安年。
捞鱼生:在我国的南方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捞煮熟的鱼肉,大家围坐一起,当有人将鱼肉、佐料倒在大盘中,都会站立而起,舞动筷子,将鱼肉快速捞起,捞得越多代表今年获得的财运越好。
戴人胜:古代人大年初七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吃七宝羹:大年初七是“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出游登高:在古代大年初七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吃面条:大部分地方在初七这天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1、忌迁居
正月忌迁居(即搬家),也不宜糊窗槅,因为这样会带来坏运。
2、忌剃头
俗话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所欲正月是不宜剃头的,同样的都是不吉利。
3、忌看病
正月忌看病,也不能请医生,因为会导致这一年都不吉利,在接下去的一年里面都会一直身边。
4、忌遇殡葬
正月忌遇殡葬事,除了不吉利外,还有象征说今年会有灾难。但也有的地方说法相反,认为是吉利的。
5、忌洗涤衣被
正月忌讳更换和洗涤衣被,认为这是不吉的行为,容易把获得的福气都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