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 淑娟

鞭炮又叫“爆仗”“炮仗”“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也就是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今天小编整理了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故事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 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惊《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春节放鞭炮的寓意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的习俗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春节到来的时候,远离家乡打拼的人们,都会待着期待得心情,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春节是怎样来的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汉武帝时,由于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等人改《颛顼历》,以夏历为依据,另作《太初历》,以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年”。由此真月初一为春节的习俗就由此确定了下来。

8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