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春节元宵节有什么讲究

| 枝寅

元宵节算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比较盛大的节日了,过了今日生活秩序也就恢复以往的样子,很多人也会选择在正月十五回来,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夜里出门猜灯谜看舞龙舞狮,感受热闹的氛围。这一天还有什么需要讲究的呢,本篇给大家讲讲春节元宵节有什么讲究。

春节元宵节有什么讲究

这一天也是月圆之夜,如果天气晴朗,就很适合出来赏月。元宵节就是要吃一些传统食物,例如汤圆,可以自己包或者去购买已经做好的产品回来,煮上一锅和全家人一起吃,寓意团团圆圆。正月十五也很适宜出门逛花灯,各地都会举办形形色色的灯会,大家可以尽情欣赏各种别具匠心,多姿多彩的灯盏。

元宵节忌讳什么活动

1.这一天忌杀害动物,虽然过年为了准备一大桌菜,很多人家都会杀鸡杀鸭,但到了正月十五需要避开这件事的,所谓万物有灵,也要给动物们休养生息的时间。

2.十五这天不要让米缸见底,据说意味着一整年都没米做饭,这就不大吉利了,可在春节期间多屯些粮食,就不会有这些担忧了。

3.元宵节还忌讳教训小孩子,因为若惹了小孩子哭闹就不大好了,过节就要开心一点,不要传来哭声,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4.另外不要借钱给他人,该日借款出去,意味着全年都在出借东西,对财运很有危害的。

这个节日有什么来历

该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有这个称呼呢,其实来源于一个故事。传说在汉朝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有天在御花园的井边救下了一位准备投井结束生命的姑娘,原来,这个姑娘叫元宵,因为思念家人,才出此下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大街上摆摊算卦。奇怪的是,每个前来算卦之人都得到了一样的卦辞,即正月十六火焚身。大家都很惊慌,向东方朔请教解决之法。于是这位大臣提出用汤圆贿赂火神的办法,就是用大红灯笼、焰火和鞭炮假装火灾。就这样,所有的老百姓照着做了,而元宵姑娘也趁机如愿见到了自己的家人。据说元宵姑娘做的汤圆非常好吃,因此也把这一天就叫做元宵节,同时是为了纪念她。

正月十五有什么习俗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和汤圆的一大不同,在于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元宵节的花灯有哪些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扬州城有段时间大家过得非常惨淡,民不聊生,玉帝见了想派火神下凡将这个城市付之一炬,正月十五那天,火神来到人间后,发现此地的人民十分善良,不忍心触发火灾,于是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老人,叫她回去在门口悬挂大红灯笼,老人到家里后将此事告诉给他的儿媳妇,儿媳妇就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在这天家家都挂上了红灯笼。并且四处都是烟花和鞭炮声,这样玉帝就以为扬州已经烧掉了,所以民间躲过了一劫。时至今日,便有了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人们想通过庆祝节日,保佑来年红红火火。

还有什么传统习俗

除了人山人海的灯火,元宵节还有很多热闹的活动。例如家家户户都会煮吃汤圆吃,到了灯会现场还会有猜灯谜的节目,然后定时绚丽的放烟花。此外街头巷尾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表演。处处呈现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因此正月十五一到,代表着春天马上要回归大地。

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