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莆田春节习俗
在莆田,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按照旧俗,商家在年底要用特制的一张长条宴桌“请穷神”,在祭拜时,必须准备整只的猪、牛,取其谐音“有头有尾”,希望生活从头到尾都有富裕的希望。
除了尾牙,吃团圆饭也是春节前的重要活动。在莆田,吃团圆饭时必须要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而且,在吃饭前要先“安位”,即先请祖先吃饭,然后才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在团圆饭上,必须要有一只整鸡、一只整鸭、一头甜头(猪头),鸡是“年年有礼”,鸭是“年年有余”,而猪头则代表“年年好彩”。
此外,在莆田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必须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如“五福临门”、“四季平安”等。在贴春联时,要正对大门贴左边,合家欢聚时各分居一方,则分贴于左右两边。
在莆田,春节的习俗如下:
1.办桌。办桌,是莆仙人的办年货习俗。办桌一般在年廿三或廿四“接神”后举行,办桌仪式为在神明前上菜、倒酒、点烛、烧金纸、放鞭炮等。办桌的菜色都为素菜,且菜品以圆为主,取其“圆满”之意。办完桌后,大家围在一起享受这桌美味佳肴,成为了年夜饭前的传统。
2.做祭灶果。祭灶果又称“碗汤果”,为一种预兆“年年高”的过年特色小吃。它寓意着团圆和厚道,当然还有汤圆的寓意,表示“圆圆满满”。祭灶果的外形和泉州的“草扁果”类似,也就是滚圆形的汤圆,但个头要大一些。
3.做米糕。米糕是莆仙地区过年一定要做的传统糕点。在莆仙地区有“年糕先上桌,年后无着落”的俗语。正月初从米糕中间切一刀,从头一直切到尾,从头开始吃,从头祝福到尾,寓意着“有头有尾”,意味着“有头有尾”福气、财源广进。
4.吃廿九夜饭。这是莆仙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指的是在除夕夜(即农历十二月廿九或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是对一年辛勤劳动的丰收庆祝。
5.压岁钱。在除夕夜守岁后,长辈就会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压岁钱通常用红包装好,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寓意着“压祟”。
6.祭祖、拜神。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村村寨寨就沉浸在寂静之中。但是,在莆仙地区,从初一开始,这里的人们几乎不出门,而是待在家里祭祖、拜神。
7.新春扫舍。新春扫舍是莆仙地区的一种习俗,指的是在春节期间大扫除。
8.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寓意着祈求丰收和祥和。
9.元宵喜乐会。元宵节期间,家长会带孩子参加灯会、猜灯谜、做汤圆等活动,增加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