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之后,天气明显转凉,女性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不要再穿船形鞋和薄袜,关于霜降的养生知识的还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霜降节气养生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霜降的养生知识
风寒草枯叶落,谨防抑郁症
到了霜降节气,花草会逐渐枯萎,绿叶会变黄飘落,若加上“凄风惨雨”,真可谓“秋风秋雨愁煞人”。人感受了这种季节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伤感和忧思,甚至出现意志消沉、抑郁惆怅等情绪。因此,这个时候的精神调养不容忽视,要及时加以疏导化解,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寻求更多帮助。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起居有常,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因为睡眠养生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季抑郁的发生。其次,要适当补充高蛋白营养,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食物。此外,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健身活动,如歌舞、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旅游等,保持乐观情绪,安神宁志,振奋精神,化解秋郁。
秋季果丰蟹肥,秋补正当时
深秋季节菊黄蟹肥,果蔬丰富,正是饮食调养和进食补品的大好时机。民间早就有“一年天天补,不如霜降补”和“补冬不如补霜降”等说法,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根据养生学的观点,在季节与进补的相互关系上,秋补则应以滋阴润燥“平补”为宜。所以,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原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药补”与“食补”相结合,注重平日的饮食调养。要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各类水果和蔬菜及豆制品,也可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以润肺生津,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现的口干、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秋季虽近尾声,仍需防秋燥
霜降节气虽已时至深秋,但“秋燥”并未完全消退。由于秋燥的存在,燥邪极易伤人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干咽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状。可见,霜降养生仍需把握“滋阴润燥”之原则。因此,霜降时节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此外,还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可培阳,以利舒肺,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气候冷热多变,注意防疾病
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且寒热多变,稍有不慎极易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故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因此,人们在这一节气应高度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节气,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季养生防病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产生。尤其要注意添衣盖被,早晚保暖,谨避虚邪寒气侵袭,这里要提醒广大老人和女性朋友应特别注意脚部保暖,防止寒从脚下起,病由忽视生。但防寒不等于要过早地穿上棉衣,还须进行“秋冻”锻炼,以提高抵御冬季严寒的能力。
霜降节气为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出。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深秋及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吸入一些冷空气,引起胃肠粘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粘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特别是辛辣火锅、烧烤要少吃,以防“上火”。“霜降”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民间有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此时饮食养生适合的是“平补”,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而大补则容易补“过”了。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百合、洋葱、雪里蕻、芥菜等,为防止秋燥,也可服用银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以润肺生津,这些食物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现的口干、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少吃冷硬食物,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的保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大枣、核桃、鸡汤、煮泥鳅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此时应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
另外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食补时,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食温热熟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活力,预防和减少疾病。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气温渐渐转冷。霜降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节冷空气南下,天气越来越冻,我国南方地区早晚较冷;而北方部分地区早已入冬,部分地区温度已降到0摄氏度以下,如东北地区的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地区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板栗补肾:吃出“水汪汪”黑眼睛
秋天收获的板栗正好为补肾所用。板栗是补肾佳品,兼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泻治咳等功效。每早晚各食生栗子一两枚,细嚼慢咽,久之有效,尤其适于中老年肾亏、小便频数、腰腿无力。
把栗肉碾细,与糯米一起煮粥,清香味鲜。板栗与粳米同煮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只有肝气和顺,肝阴充足,眼睛才黑溜溜、水汪汪。中医讲“肾主水”,当肾水充,眼睛就会黑白分明、目光炯炯。如果你的眼睛不够黑亮,就得调理一下肝肾了。上面推荐的“墨鱼汤”、栗子皆有此功效的。
老民俗的智慧:霜降吃柿子
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柿子本来就是润秋燥的美容水果,每天吃3个左右的柿子干,对预防减少黄褐斑很有效。柿子虽好吃,但属阴性水果。因为它性寒凉,吃多了会伤脾的。阴性体质的人直接食用柿子的话,容易受凉,从而引发腹痛、腹泻,这些人可以用柿饼煮柿饼茶喝。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