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认识到很多节日吧,借助节日可以实现交流,聚会的目的。那么节日背后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来历有哪些
1、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2、意思: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帐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专门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正。
3、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农历九月九日,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
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成为尊老、敬老。
1、重阳节的习俗-过重阳
古人因为九月九日这一天日月都值阳数,因而称此日为重阳,逐渐成为一个节日。魏文帝《与钟矫书》中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又叫重九。陶渊明有文章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民间有重阳节,始自西汉。当时宫内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戴茱萸,吃莲饵,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之注中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也说到了重阳节的宴饮之俗。民间根据费长房给桓景茱萸叶、菊花酒降伏瘟魔的故事,称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却灾祸。而孟嘉重阳节的习俗龙山落帽、白衣送酒与陶公这样的风雅韵事,广为流传,人们竞相追随效仿,自命风雅,于是赏菊饮酒,遍及全国,蔚然成风。晋代的荆楚一带重阳节的习俗,人们一般在这一天去郊外宴饮。到了唐德宗时期,方始明确规定,把二月一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作为三个时令节日,而重九是官府公布的全年中的佳节之一。唐代的李顽在(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中写道:“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在昔日的太平之世,每逢重阳节,官民往往大举庆贺,点缀岁时。
自从唐代以来,还有大重阳与小重阳之分。《荤下岁时记》中说都城重阳节的习俗在重九后一天举办宴赏活动,号称刁、重阳。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也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至于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则又有所不同。江苏丹徒重阳节的习俗把九月一日作为小重阳,做糕和小慢头,上面插上五色纸小旗,称之为重阳旗。重阳节此日之前就把祭品供奉给各神和祖先,九日这天仍是如此。常熟地区重阳节的习俗则以十三日为小重阳。湖北施南重阳节的习俗以十九日为大重阳,九日为小重阳。这些大概都是出于好事者的曲意添造,以示留念。
2、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谐记》中的重阳节的习俗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
春秋时节晴好的日子,登高远眺.以此愉悦身心,不过是人之常情。即使不在重九之时,古人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如石虎《邺中记》以及《隋书·隋文帝本纪》都有正月十五日登高集会的记载。晋代恒溢的参军张望有《正月七日登高诗》,李充有《七日登刻山寺》诗,唐代韩愈有《人日城南登高》诗,元代魏东平王翁有(人日登安仁山铭)。(舆地记》说齐武帝建造层城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观远眺。稽舍有《七夕登高》诗,另外《礼记·月令》中“仲夏”一条也有记载:“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重阳节已入秋,天高气爽,人们心情舒畅闲适,加上果实成熟,黄菊乍开,红叶刚刚点缀,行吟载酒,最适宜登高眺望。在重阳节出行,最是饶有兴味,故而民间也有种种美称。如《风土记》重阳节的习俗载:“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江苏东台重阳节的习俗,称之为落帽会,浙江青田重阳节的习俗称之为九月九会。
3、重阳节习俗-赏菊饮菊酒
重阳节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日‘金铃菊’,纯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时代,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品种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后,历代的菊展品种一定会更加繁复,菊花大会一定会更加热闹。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370叫27)。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写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连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也曾写下菊花诗明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重阳节赏菊,又洐生出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诗人崔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菊花杯即菊花酒。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则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酿制过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叶茎和适当的茱萸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又名药枣皮,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将其为驱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佳品,美名“延寿客”。
这表明当时重阳节饮菊花酒已成为一种时尚。
4、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可见制作已相当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送的节令礼品,如同中秋送月饼一样。《帝京岁时纪胜》曰:“京师重阳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制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宝塔样的九层,上面精心做两只羊,象征重阳(羊)。
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阳时节,“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一看即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重阳节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贴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j口中念念有词地祝福道:
“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体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到重阳节,民间都要蒸糕,迎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们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儿歌:“中秋才过有重阳,又见花糕金黄黄……”其实,四川、重庆、湖北一带重阳节所吃的花糕,就是农村所说的泡粑,是将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细浆,经发酵后蒸熟而成,食之松软甜香,可口宜人,也可作为节日馈赠礼品。
重阳节的习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早在宋代重阳糕的制作已十分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曰“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柞为细末,人廖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做法各异,并不固定。《酉京杂记》中提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做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可能也是类似于黍糕之类的糕点。到了宋朝,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糕与高谐音,重阳节吃糕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5、重阳节的习俗-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6、重阳节的习俗-吃花旗糕
重阳蒸粉做糕,多用枣、栗,上面必插一面小旗。旗是用来发号施令的,正符合高升之意。清朝的规定中,对于满洲、蒙古等军队,都用旗子来统领部下。近代各国海陆军中,也都有旗舰的称呼。《梦梁录》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插一小彩旗,名日重阳糕。”江苏仪征重阳节的习俗,以往曾有萧夫人糕,名重一时,《随园食单》对它很是称道。后来市场上出现的重阳糕,都标以彩蟠,以供小孩嬉戏,北方俗称之为花旗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