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民间神话传说,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重阳节民间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所以按农历算,是在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1、忌说“快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看似“九”有长久之意,其实九为“极数”,双九之时也是“大凶”之时,而大家之所以祭祖、登高,其实就是为了躲避灾祸,以求逢凶化吉,希望自己接下来更顺利,因此重阳节是不能说快乐的。再者说,重阳作为祭祖之日,问候“安康”更应景。
2、忌“送菊花”
重阳之时有赏菊、喝菊花茶(酒)的习俗,但千万别在这天“送菊花”,要知道民间菊花是“祭花”,只能送给逝去的人,表达自己的哀思。
3、忌“煮饭”
有人可能好奇,不煮饭吃啥?其实重阳作为敬老节,也是子女行孝的节日,这天一定不能让老人煮饭,子女要让父母长辈休息一天。
4、忌“回娘家”
民间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意思是在重阳这天,出嫁不满3年的女子一定不能回娘家,不然对自己的婆婆不好。
5、忌“行房事”
在古人来看,九九为“阳数”极致,这天夫妻之间不能同房,不然会阴阳不调,对自己不太好,很容易就会引祸上身。
菊花酒
菊花为花中君子、花中隐士,它凌寒而放,高标立世,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而且,菊花还是药食兼具的养生佳品,具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重阳时节,菊花正盛,采撷黄菊或白菊,与糯米、酒曲等酿制而成的菊花酒,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颐寿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由来已久。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云:“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表达了对菊花酒的钟爱。他在《九日闲居》序言中还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由此可见,陶渊明更喜重阳日品赏菊花酒。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作有《采菊篇》,其中有句“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描述的便是早晨提篮采菊酿酒的情景。
唐代文人雅士重阳饮菊花酒之风更盛。初唐诗人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吟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和几个友人在远离故乡的异地过重阳节,登高饮酒,赋诗怀乡,菊花酒更有一番别样的风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两首品菊花酒的诗篇,其中滋味各不相同。《重阳席上赋白菊》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黄菊酒、白菊酒,皆为岁月的风霜酿成,渐入暮年的诗人品出了对菁菁少年时光的怀念。另一首《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云:“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品着苦香沁人的菊花酒,想起了与友人饮酒作菊花诗的回忆,菊花酒更勾起了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茱萸酒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茱萸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古人在重阳节这天,不仅登山插茱萸,还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制成香囊佩戴,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
关于茱萸的诗作,王维还有一首《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而王维的好友裴迪在参观茱萸沜后写诗曰:“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从这句诗,可以得知,茱萸香味与“桂”“椒”相似。通过以上几个特征,基本可以判断王维诗中的茱萸极有可能为芸香科吴茱萸。吴茱萸以果实入药,农历八月份,吴茱萸果实开始逐渐成熟,满树结通红的小果子。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泡制成酒更有强身健体之效。
除了佩戴、簪插,茱萸还可制作茱萸酒,于重阳节品饮。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今世人(于重阳节)以菊花、茱萸,浮子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由此看出,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饮茱萸酒的风俗。明代文学家顾璘在《九日登柳山》有句:“衰迟自爱茱萸酒,瘴疠谁悲薏苡车。”可见饮茱萸酒可补益轻身,延年益寿。唐代诗僧寒山在《诗三百三首》提到了饮茱萸酒的妙处:“暖腹茱萸酒,空心枸杞羹。”高僧知道茱萸、枸杞皆是滋补名药,而茱萸酒暖腹益气的功效更佳。
茱萸酒还称“茱萸杯”。白居易《九日登巴台》诗曰:“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这是诗人在川东一带过重阳节的记述,菊花因天气暖尚未完全开放,只有用新熟的黍米和茱萸酿酒。听着婉转的竹枝曲,浅酌独特的茱萸酒,可以解忧忘愁。
桂花酒
桂花为花中珍品,亦赏亦品,亦食亦药,而尤以迟桂花为佳,迟桂花即为秋深时节开放的晚桂,又叫金桂。桂花不仅花美气香,有如宋代李清照所言“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风情,还是一味中药。
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等都有疗效。桂枝、桂籽、桂根皆可入药。古人认为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有“饮之寿千岁”之功效。
桂花酒活血益气、开胃醒神,不仅在中秋节被人饮用,更常被作为重阳佳节孝老敬亲的重要礼品。桂花酒色泽浅黄,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感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名贵之酒古时是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北宋诗人晏殊诗曰:“长安多少利名身。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辞花下醉芳茵。”可见桂花酒多么清香醉人。
桂花酒又名桂醑(xǔ)、桂花醑、桂酒、桂浆、桂花清酿、桂花清酒,是以桂枝或桂花入酒,其香气芬芳,凝香悠远,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盛唐名相魏徵在《五郊乐章·雍和》中赞颂:“苾苾兰羞,芬芬桂醑。”白居易在《宴周皓大夫光福宅》诗中也咏赞:“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皆是赞美桂花酒香气馥郁,口感清醇。
北宋文学家苏轼亦是一位美食家,他独出心裁,自己酿制桂花酒,并作了一首《新酿桂酒》,诗云:“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诗人虚虚实实写出了酿酒的过程,不仅有桂花香,还有春溪水、秋月光,看着都那么美,更别说品一品了。
南宋词人刘过在《唐多令·芦叶满汀洲》里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举起杯、斟满酒,饮了这杯桂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