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五大风俗活动,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重阳节五大风俗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1、不能说节日快乐
九九重阳,九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又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一系列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而设立。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更为恰当。
2、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应该送菊花。菊花在老一辈心中是祭花,是赠给死者表达哀悼的鲜花。若送一束菊花给老人,很可能让老人家很生气,误解你送花的意思。重阳节送花,可以送一些寓意吉祥的鲜花,比如剑兰,有长寿、康宁、福禄之意,送老人再适合不过。还可以送表示感恩的鲜花,比如康乃馨,表达感恩爱戴之情。
3、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
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比如鲁西南地区的滕县一带,嫁出去三年之内的闺女这天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就可以回。当然这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全国其他地区一般是没有禁忌,可以回娘家的。
4、忌行房事
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5、忌煮饭
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过节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桓景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世说新语》中记载,庾亮过世之后,桓温继任江州刺史。庾亮过世过后的一年重阳日,桓温带文武官员去登山观光,并在龙山上摆设宴席,与众官员饮酒。当时天气晴朗,但风却很顽皮,竟然把孟嘉的帽子吹飞了,不过孟嘉沉迷于山上美景,毫不自知帽子之失。
桓温玩心大起,示意大家不要告诉孟嘉,只见孟嘉仍然畅快酒喝,和其他人笑谈趣事。期间,孟嘉有离席,桓温就命人把帽子放到孟嘉坐的桌子上,同时留下小纸条戏笑孟嘉。
孟嘉回来,看到桌上的帽子,方知自己失礼。但孟嘉面色不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自自然然的将帽子戴上。孟嘉之后看了那戏笑的句子,命身边亲信送来纸和笔,在纸上唰唰书写,写下一篇文采相当、好玩有趣的答词来解释自己丢失帽子的糗事,在场的宾客都佩服他。
孟嘉落帽的淡定潇洒,后人仰慕不已,诗词当中常提及,比如李白的“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杜甫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辛弃疾的“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单是孟嘉落帽的诗词已是耳熟能详,与重阳有关的诗词更是比比皆是,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种千古绝唱,孩童也能朗声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佳句更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共鸣,少时不知其滋味,长大了后,佳节多是客中过,才理解了当中的那份思念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