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寒食节扫墓有什么讲究

| 宋佳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4寒食节扫墓有什么讲究,欢迎参阅。

寒食节扫墓有什么讲究

寒食节扫墓有什么讲究

1、扫墓顺序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2、时间

何时拜山最佳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扫墓前须禁食

当我们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4、孕妇和幼儿尽量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5、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晋文公,也是姬重耳传说晋文公被他老爸和后妈迫害,被迫出国逃亡,中间还产生了一个成语,难兄难弟。流亡期间他没饭吃了,饿了好几天,带来很多仆从都大眼瞪小眼。后来他的手下,一个叫介子推的(有的叫介之推),拿了一碗肉汤过来,重耳想也没想就吃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介子推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晋文公,也是姬重耳传说晋文公被他老爸和后妈迫害,被迫出国逃亡,中间还产生了一个成语,难兄难弟。流亡期间他没饭吃了,饿了好几天,带来很多仆从都大眼瞪小眼。后来他的手下,一个叫介子推的(有的叫介之推),拿了一碗肉汤过来,重耳想也没想就吃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介子推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什么意思

寒食就是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这个节日得名寒食节。

每年四月三日或四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中国人传统的寒食节。过去,人们在寒食节期间都不举火,吃冷食。最早寒食节可持续一个月,后来慢慢缩短成了三天。现在,人们再也不习惯吃冷食了。但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这个节日保留到了今天。现在。只有一些农村人还每年习惯过寒食节。

这一传统节日从古代传了下来。直到大约300年前的清朝,寒食节才被清明节所代 替,现在清明节已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日子。通常人们在寒食节这天做好准 备,以便第二天到墓地祭祀死去的亲人。每年,学生们通常在寒食节做好准备,第二天到 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

由于寒食节正好与清明节紧挨着,所以它不仅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还是一个 庆祝春天来临、外出野餐的13子。由于春天来临,大自然复苏,杨柳返青,万物清新洁净、 鲜明。

寒食节的传统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11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