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历七月初七,你肯定能想到这是一个七夕节,如今也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都会在这天热闹庆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七夕的资料和来历,希望你喜欢。
七夕的资料和来历
一、神秘的数字七。
七,自古以来无论中国、外国都对它很崇拜。古巴比伦王国的建造者闪米特人就尊七曜为神,认为它们轮流执政,主宰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闪米特诸侯以七为大、为多、为全,对七星神的敬畏贯穿于宗教活动中。比如造七座坛、献七份祭礼、行七次叩拜等。古希腊人也认为,人的年龄每七年递增一次,胎儿每七天为一个成长周期,治病时每七天为一个疗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大多数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少数八年为一个周期。犹太人也特别重视七,大约3000年前就把七称为奇迹数。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和人类,第七天就是安息日,也就是礼拜日(星期天)。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称为七政。二十八宿按四像分配,每一个方位的宿数就是七。先秦时代有“天数以七纪”之说。古人对七的崇拜与星辰信仰有关,比如对北斗七星的信仰,月亮的圆缺与潮水的涨落有关。人体也有七窍、七魄的说。古老的《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壬脉通……”古人也以一、三、五、七为阳,但与九比,却是以九为阳、以七为阴,男子生命以九计,女子则以七计。在《太平御览》卷三一中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麋是一种植物。又说“七月七日为良日”。魏晋时,七月七日要聚会游乐。这天也是天宫神仙聚会之时。那么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也就很正常的了。在七夕传说中的织女,有说她是七仙女,南方人也叫她七娘妈。
二、楚怀王置七夕。
近查明代罗欣所著《物源》中说:“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亭,以乞巧。”在没有其他资料发现的情况下,七夕节就是起源于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了。那时就有了彩缕、七孔针,这是妇女乞巧的专用物。这种专用物和习俗,恐怕是楚怀王的一个贡献了。
我国七夕节的正式形成和普及,与汉武帝干系甚大,这也是他的一大功劳。
一、七月七出生。
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景帝尝梦高祖谓己曰:‘于美人生子可名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彘就是小猪。汉武帝是七月初七出生,乳名彘儿。这样记载就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七月七这个日子就神圣了。除他之外,还有北魏武帝也是七月七出生。他们两个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而五月初五生人,古人认为不吉利,特别是妨父害母,但七月七出生没有对父母家人妨害的记载和传闻。
二、西王母七夕会汉武。
当今民间传说中,仍然有七月七晚上西王母下凡来会汉武帝的故事。这早在《汉武故事》中就有记载:“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其日忽有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西王母至,有二青鸟如凤,夹侍王母旁也……”“王母遣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燃九华之灯。”《汉武帝内传》又载:“帝登寻真之台斋,至七月七日夜,忽见天西南如云起,郁郁直来趋宫。有顷,西王母至……夜二唱后,西王母驾九色之斑龙上殿。”
这种记载虽不是正史,起码是当时的一些口头传闻。出现这种传说与汉武帝好神仙的癖好有关。后来在道教神仙谱系里,西王母又演化成玉皇大帝的妻子王母娘娘,成为天上第二位尊神。现在神话研究认为,那时西王母就是西部母系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传说她十分凶恶,道教把她变成了漂亮的母仪天下的王母娘娘。大概汉武帝时的民间人士听到上面这种传闻,对武帝是真龙天子更为笃信不疑,也更觉得七月七是一个良辰吉日了。所以汉时七夕节越过越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七夕文化风潮,为此后各朝代过七夕奠定了舆论和习俗基础。
后来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七夕节的爱情主题渐渐被乞巧等活动所掩盖,但汉武帝时留下的七夕爱情主题,却仍然是无法去掉的。在当今的七夕活动中,人们重新打出了弘扬牛女爱情忠贞、夫妻和美的旗号,这是对七夕一味乞巧的反拨和匡正。但乞巧活动也不当置疑,因为织女毕竟是心灵手巧的上天女神,学习她的善良、聪明、美丽和织红技术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汉武帝之后,魏文帝曹丕、其弟曹植等人都围绕七夕和牛郎织女写下了大量诗文,留下大量民俗资料,成为我国节日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牛郎和织女二人,无论都是天上仙人,还是一仙一凡,都传达出民间大众对忠贞不二爱情的追求。爱情忠贞、家庭和睦就是牛女故事的主旨。而它的文化内涵也是多方面的。
一、把人神通婚合理化
它是反天条、反封建的。二人的结合是原始性的抢婚(抢衣)习俗的艺术再现,但他们又是专一的爱情,是大胆的仙凡结合,无法再分开。天帝(王母)让他们逢七相会是合乎情理的。在当今流传的一些故事中,织女苦于天上孤寂,不好好织布主动来就牛郎。这便多了一层个性解放的题旨,突出了叛逆精神。
二、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通过牛女二人的悲欢离合告诉后人: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提醒那些做父母、长辈的不要当棒打鸳鸯的王母娘娘,为儿女择婚,不要看门第、权力地位、钱财、学历等。
三、要打破清规戒律,也不要朝三暮四
牛郎和织女二人的结合属于自主婚姻。婚后二人男耕女织、幸福美满。他们爱得忠贞、别得凄楚,能够感天动地,才争得了每年七夕相会的权利。这个故事不是大悲剧,也不是大团圆结局。它余音绕梁,韵味悠长,令人一咏三叹,又令人充满希望。这是仙女思凡,又私自成婚,生有儿女,遭受波折,上到天堂,隔在银河两岸,长相思、不相忘,离得痛苦,合得正大光明,令人牵挂,使人慨叹。主题好,意境好,人物形象好,结局好,是这则故事的最大优点。其中的内涵和当代有关法律条文、政策规定都十分吻合。
四、动物助人,天人合一
故事中的老黄牛是牛郎的朋友和保护神,也是为牛郎出谋划策的智慧化身。它死后献出自己的皮让牛郎披上飞天追妻,是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的高尚的善举。喜鹊们主动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成鹊桥,让他们二人相会,又是动物帮助了人类。有的故事中讲,王母让喜鹊(或鹌鹑)传达逢七见面的旨意,半途忘记而错说成七月七见面了,心中有愧,便在七月七上天去搭桥,是将功补过。黄牛和喜鹊富有哲学意味,折射出人类和动物本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客观真理。
五、把生产劳动神圣化
故事的大背景就是农民要种田打粮,一片农业社会的景象。牛郎织女便是这个大背景中的农民代表。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朴实、智慧。故事中的黄牛、牛套、织布梭都是劳动工具。劳动、劳动工具也都被神圣化了,传达出农业文明到来之时,人们希望能够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家庭稳定。牛郎织女的情感,便是古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情感,牛郎织女的愿望和追求,也是那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追求。他们不像嫂嫂那样好吃懒做,追求财产和享受,所以才能和一头老黄牛、一群飞鸟结成朋友。歌颂劳动和劳动者,是口头文学的基本主题,牛女故事也不例外。
六、母性崇拜,女神崇拜
它既有父系社会的特点也有母系社会文化的残留。舅舅有权处理外甥的家庭纠纷,这是父系社会的规矩。王母娘娘则是母系政权的象征。而故事的核心是歌颂美丽、善良、智慧的织女。
“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们的师傅和同行。神是劳动成绩和艺术的概括。”这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段名言。织女和牛郎就是百姓心目中的能手和师傅,就是几千年来群众集体创造的婚爱典型,其中的忠贞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堪为通过牛女表达人类爱情的杰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千古绝唱,现在已经有人为它谱了曲子,成为七夕节的特定歌曲。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京剧和地方戏曲普遍上演过《天河配》,生动地演绎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剧本就是根据各地大量传说综合而成的,本书上面所列举的故事结构也参考了该戏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