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比较相近,寒食节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每年寒食节,民间会有禁烟火,只吃冷食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希望你喜欢。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一、时间不同
1.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曾经,寒食节在中国民间是第一大祭祀之日。
2.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一般在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寒食节之后。
二、功能不同
1.寒食节,是民俗节日,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置,有怀旧悼亡之意。
2.清明节,是农耕节气,这时雨水明显增多,大地呈春和景明之象,有求新护生之意。
三、来源不同
1.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节日。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人们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2.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据传,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纷纷效仿,沿袭至今。
四、活动不同
1.寒食节,开始活动只有禁烟火、吃冷食,后来增加了祭祖、蹴鞠、荡秋千和斗鸡等。
2.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祀祖先,还有踏青游玩、插柳、蹴鞠、打马球、吃青团、吃田螺和放风筝等习俗。据说,清明节一些强身健体的运动,是为了防止寒食节吃冷食伤身体而举办。
一、周代的春社与禁火、改火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中说:“司掌行火之政,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枳之火,秋取柞酉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罖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介子推的故事
在山西一带,民众一直认为寒食节是由介子推死于绵山而形成的。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忠心耿耿,曾经跟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19年。有一次重耳在大山中被困,几天吃不上饭,介子推就偷偷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他吃。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即位,就是晋文公。他对随同逃亡的大臣们逐个论功行赏,却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了。介子推也不争功,觉得应当离开主公了,回家就背起老母,来到今天山西介休县绵山隐居。晋国的老百姓对晋文公这种不公平的做法很不满,编唱歌谣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知道了,立即派人到介家去找。早没人了,回来向晋文公禀报说:“听说介子推背着老母跑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便派人上绵山去找,也没找到。他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心想我命人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下山的。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可是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下山。大火熄灭之后,晋文公派人去看,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枯柳,已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后悔万分,便让人拦腰砍断柳树。从山洞中发现了介子推的遗书,是希望晋文公好好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晋文公一看更为伤心,在第二年介子推周年时便下令全国禁火,自己带头吃冷食。
这是将寒食节世俗化、人格化,为后人过寒食塑造了一位特定的祭祀偶像,而且宣扬了介子推不图个人名利地位而忠君爱民的崇高精神,成为后人心目中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于是乎,“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卢象诗)。现在山西介休市绵山已经成为一个旅游风景区,2008年清明前公祭介子推的活动很隆重。这是介子推、晋文公留给后人的福泽。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节。此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与寒食节期很近。按周代规定,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而自然节气清明则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怀念先祖、上坟祭扫,春游踏青、插柳植树。民间也称它为鬼节之一,其祭扫培土、插柳植树是春节上坟、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动中所没有的。通过清明怀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够产生家庭、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显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全国团结统一、社会稳定。2007年12月,清明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节日之一,并从2008年开始放假一天,与临近双休日组成清明黄金周。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寻清明节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各种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