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泼水节,估计小学生都知道,因为这个节日太有影响力,早在我们课本上就已经有深入了解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泼水节的来历_泼水节的传说故事,希望你喜欢。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相传很久以前的傣族家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很多美丽的姑娘,人们的生活也是和和美美,但是就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只作恶多端的火魔,不仅毁坏傣族人民的房屋和庄稼,还掳掠了7个漂亮的姑娘去做老婆,人们对此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幸好,7个姑娘中最小的那个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叫南粽布。南粽布先是设法骗得火魔的欢心,然后在傣族日历六月的某一天设计把火魔灌醉,等火魔醉的不省人事的时候拔下火魔的头发,因为火魔的头发很长,所以就借着火魔的头发把火魔勒死了,可哪知火魔虽然掉了头,但是掉的头颅却燃起大火,滚到哪里,哪里就是熊熊大火,情急之下南粽布用身体抱住头颅,用水不停降温,头颅才没有一直燃烧,就这样,被掳的7个姑娘轮流抱了7年才让火魔彻底死去。
傣族人民为了庆祝七个姑娘消灭了火魔,所以在每年傣历六月举办泼水节,热热闹闹的过上几天载歌载舞的生活。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泼水节历时三日。
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
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