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风俗

| 吴泽

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风俗

1、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2、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3、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6、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

1、壮族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彩糯米和彩蛋。

采集红兰草、黄米花、枫叶、紫粉藤,浸泡在这些植物的汁液中,制成红、黄、黑、紫、白糯米。传说这种食物是仙女们称赞后流传下来的,有人说是送给歌唱家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食物,人就富足健康了。

2、侗族

据侗族传说,在古代,侗族的原籍地总是以桐树开花为移栽节。但是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所以他们错过了农耕季节,所以他们不得不逃到保靖。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人们每到三月三就会唱芦笙,走亲访友,互相提醒农忙。节日多,侗族群众举行焰火、斗牛、斗马、决斗歌、踩堂等活动,又称“焰火节”。

3、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杀猪祭祀公社和山神,吃黄糯米。每个村庄有三四天没有联系。瑶族把三月三定为“干巴节”,这是一个集体渔猎的节日。他们把野生动物和鱼分给每家每户,分享收获的喜悦。然后他们聚集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4、布依族

三月三,俗称“三月三”是布依族群众共同的传统节日。根据不同的居住区,节日的来源和活动是不同的。贵阳市武当区新堡镇布依族将领的“三月三”又称“祭地方蚕”俗称“地方蚕会”。

5、畲族

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家家户户都吃黑米。据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抗击政府军的围剿。他用吴仁国充饥,获得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三月三,他成功突围,连战胜利。

三月三节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传统节日的延续

三月三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古代的祭祀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信仰,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祭祀活动。三月三节的寓意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祈福,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春天的到来

三月三正值春季,是大地苏醒的季节。在这个时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三月三节的寓意是春天的到来,是对新生命的庆祝和祝福。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花、踏青、放风筝等,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庭团聚的象征

三月三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节日。这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的表达。家庭团聚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弘扬了家庭价值观念和亲情文化。

祈福和祈求吉祥的意义

三月三节是一个祈福和祈求吉祥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平安和健康。也会祈求丰收和好运。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祈福和祈求吉祥的活动是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和对未来的信心。

文化传承和民俗活动的展示

三月三节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耍杂技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体现

三月三节是一个体现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也会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这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和力量的支持。

三月三节的寓意丰富多样,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美食

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荠菜煮鸡蛋

在湖南地区有着三月初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发糕

发糕算是老南宁过“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据市民陈小姐回忆,小时候过“三月三”,她都要缠着母亲蒸发糕给她吃。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发糕是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饼单是馅就足够忙活好长时间,但是更关键的是需要薄饼皮做支撑。薄饼皮不但要薄更要劲道,这样包着馅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味香可口。因为质量好的薄饼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单吃薄饼皮。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壮粽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壮粽比我们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几个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介绍

广西壮族三月三,又称为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不仅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农历三月初三庆祝这个节日时,壮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品尝特色食物,如五色糯米饭,并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祭祖、撞彩蛋和绣球传情。此外,这个节日也是壮族青年男女展示才华、社交和寻找伴侣的时刻。

11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