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三月三放假安排
广西的三月三通常会放假三天。具体日期可能会根据每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建议参考当年的官方公告。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但主要与壮族相关。这个节日在壮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风俗活动。以下是关于壮族三月三的详细介绍: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庆祝,是壮族人民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的节日。在这一天,壮族人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如祭祖、唱山歌、跳铜鼓舞、抛绣球等。此外,人们还会品尝五色糯米饭,这是一种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五色糯米饭,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
黎族三月三。黎族人也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庆祝三月三,这个节日是黎族纪念祖先、追求幸福爱情的传统节日。黎族人会身着节日盛装,参加各种活动,如祭祀祖先、对歌择偶、歌舞娱乐和游艺竞技等。
汉族三月三。汉族也有庆祝三月三的习俗,这个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与纪念黄帝和农耕文化有关。汉族人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活动,如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
总的来说,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其他民族的重要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在汉族文化圈内,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神话人物西王母乃至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诞辰,因此三月三又是纪念这三人的重要节日。
然而,这些内容大多是三月三这一节日确立后在其内容与功能向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
鸡屎藤、荠菜煮鸡蛋、五色糯米饭、蒿子粑、春饼等。
1、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2、荠菜煮鸡蛋: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3、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5、春饼: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