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的相关传说故事
填仓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仓官而设立的,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
而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尤其到了年关,更是饿殍遍地,景象凄惨。
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与女娲补天有关,说是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二十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
之后,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氏的功绩,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在这个传说里,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又称为“天穿节”。
填仓节是正月二十五日,是仓王爷的生日。填仓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填仓节的活动有搬运填仓、点灯祀神、祭奠仓管等。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
1、填仓
在这一天早上,老百姓用柴草灰,在打谷场上或者院子里、大门前等等地方,划出一个个的粮囤,圆圆的形状,非常像粮仓。同时,人们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是个丰收年。
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人们适当的往粮仓里填加一些粮食,表示粮食丰富,喜获丰收;还有的老百姓到粮油铺等等地方,购买一些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进行储存,同时,改善伙食质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2、美食
填仓节这天,传统美食少不了吃小米干饭杂面条,食物富足。可以说,地方特色美食比较多,还有的吃春饼或者吃煎饼,也有的吃饺子。
其他地方特色美食也比较多,吃米饭熬鱼汤,寓意牛年有余,吃黄米糕,寓意生活水平天天提高。还有的吃“盒子菜”,寓意生活幸福美满。
这一天,人们要往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有的地方用糕填仓,也有的用黍米面做团,进行填仓。并把一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名曰填仓或者添仓。
3、祭祀
有的地方,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以此来纪念仓官,祈求来年丰收富足。
俗话:“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天晚上,主要以点灯方式祭祀仓神。一些与粮食有关的行业,到了这一天,进行祭祀仓神,燃放鞭炮,祈求粮食富足,生意兴隆。
也有的地方,按照家里人员的属相,用面捏本命属相灯,点燃放在家中炕上。还捏鸡放在院子里,捏狗放在大门口看门,捏牲畜放在畜圈内,仓官老爷挂在天窗上等等,祈求幸福安康。
也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祭奠祖先,不忘祖先恩德。在门口路边,准备好祭品,祭奠祖先,祭拜祖先。
一般说来吃干饭和喝面汤是不能少的,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美味又饱含人们的美好愿望。民间还有些人家在填仓节这天会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也有些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它们饱餐囤中美食。而在天津等地,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在山西晋中,孝义汾阳一带,传统上到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垒成好几层,再用糕面做灯瓜瓜,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在此处“灯”和“登”谐音,“糕”和“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如今,添仓节的祭祀活动已不再有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习俗,只不过吃素糕变为吃油炸糕。
填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据传是仓王爷的生日,所谓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所谓填仓,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边放一些五谷杂粮,以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
民俗专家表示,填仓节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这个节日充分体现出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