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寒食节期间不能干什么

| 淑娟

寒食节期间不能干什么

一,禁火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等忠臣流亡在外数十年,在晋文公即将饿死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帮其续命,终于度过了最难的一关。后来晋文公复国,介子推作龙蛇之歌后隐退,文公感念其恩,欲求其出山,介子推始终没有出面,文公便下令烧山逼其现身,没想到介子推志坚不出,最后抱木而死。文公悔恨交加,便下令每年的这一天任何人都不准生火。而这一天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书说是五月初五清明,也有书说是清明前两日、前一日或前三日。

不过今人有了新的发现,在《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有这样的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足以说明禁火的习俗在文公以前便已存在。并以此认为寒食禁火源于纪念介子推被焚乃附会之说。并在《后汉书·周举传》的注解中找到了寒食禁火的真正缘由,郑玄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此处的“火”也就是心宿二,属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是一颗能放出火红色光亮的红超巨星,古代星官发现它每年的季春三月黄昏时都会从东方升起,故而说“季春将出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今人认为这也许就是上古在这段时期禁火的缘由。随着介子推故事的流传,禁火便与晋文公的禁令不谋而合并逐渐在民间流传下来。因为这天禁止生火,所以食物大多为冷食,寒食的说法便由此而来。时至今日,有些地区依旧保留着这项传统,有的禁火一天,也有少数地区禁火三天。

二,禁热食

最初的寒食节当天禁止生火,所以大多去野外采集野菜充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寒食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原始的野菜演变成了不经过加热的冷食,诸如“青团”、“清明馃”等提前做好,即便冷却了依旧不影响健康的食物。随后更演变成了清淡绿色的食物,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此时已经可以生火煮大麦粥了。时至今日,寒食又被赋予绿色时令的意义,诸如水果蔬菜,像苋菜、苦苣、山药、荠菜、菠菜等等。如今的冷食更是丰富多彩,但无论其如何演变,寒食节清淡绿色的主题却始终如一。

寒食节可以做的事情:

1、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2、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3、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4、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5、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寒食节传蜡烛有什么说法?

寒食节传蜡烛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在古代寒食节这天是禁火的,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寒食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净肠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 。

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