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一般说来,上巳节和清明节的时间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而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当上巳节恰逢清明节,“两节相撞年头不好”,认为这样的日子“不吉利”,从而会有一些农村家庭购买红布和桃罐头“逃避晦气”。但据民俗专家表示,这样的“两节相遇”只是一种巧合,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避灾冲喜”的必要,人们大可不必盲目跟风造成浪费。
农历,上巳节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也就是农历3月3日。上巳节这一天主要看的是农历上的日期,所以要对照公历中阳历上的日期来看,每一年农历三月初三对应的阳历日期都不一样
从民俗角度上来看上巳节是传统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主要定位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在后来固定在了夏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而“上巳节”在古代时期还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日子,所以古人向来很看重这一天,《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在古代时候这一天人们往往会结伴取水边进行沐浴俗称“祓禊”在后世又增加了在这一天日子中的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活动。在古籍《论语》中有描述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写的就是当时人们沐浴“祓禊”的场景描述。
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寓意。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为大絜“。
从习俗来看,古时的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点就是“生发”,所以这时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们多活动,热爱生命。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农历三月初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时节,光着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晋朝,三月三(上巳节)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文人改为了“曲水流觞”。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祓禊修洁,用佩兰水点于身上以祛除灾病,河边沐浴,互赠香草,郊外游春等。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
上巳节表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观念。上巳节又被称为上巳节,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去黄帝故里寻根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