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男女青年山歌对唱,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绣球则是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在汉族文化圈内,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神话人物西王母乃至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诞辰,因此三月三又是纪念这三人的重要节日。
然而,这些内容大多是三月三这一节日确立后在其内容与功能向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
给佛菩萨上供,可以有五样东西,分别是:果、水、香、花、灯。
三月三贡品有包括:
1、新鲜水果:单样单数单个。例如:苹果(寓意平安)、香蕉(寓意金条)、桔子(寓意聚财)、西瓜(寓意转运)、桃子(寓意长寿)、火龙果(寓意财运红火)等。每样果品都是要求完整、新鲜、不可腐烂、单样单数单个即可。
2、供水一杯:此水为干净的自来水、井水、不沾油花即可。
3、供香若干:香的种类有很多,建议选择质量好一些的,适合家居供养的优先。黄色、红色、金色、彩色优先,黑色次之。
4、供花双数:可以是鲜花,也可以是布艺的绢花。一般佛堂用莲花,仙堂用牡丹花等。供花是可以常年摆放的,无须每次上供的时候更换。条件允许的信士,也都可以更换,不限。
5、供灯双数:现在常用的都是电灯了,可于上香的时候打开即可,安全快捷。如果选用的是带有灯油的长明灯、酥油灯、蜡烛这些,一定要注意好防火措施。选用蜡烛时一般避讳白蜡,先人死祭除外。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在汉族文化圈内,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神话人物西王母乃至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诞辰,因此三月三又是纪念这三人的重要节日。
然而,这些内容大多是三月三这一节日确立后在其内容与功能向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
“三月三”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源自上古时期的“上巳节”。
“上巳”指干支纪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或认为出现于夏末商初,或认为出现于西周时期,在早期表现出浓厚的巫术性质,这一天人们要去水边洗濯,祓除不详,或手持兰草,招魂续魄,即所谓的水滨祓禊,并有朝廷指定的专职巫者掌管此事。在古代,人们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可以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故有此俗。《诗经·郑风·溱洧》中还记载郑国在这一天有男女私奔、高禖祠祀以偶合求子的风俗。到汉代,三月三被正式列为节日。史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仪志上》),洗濯依然是这一节日的主要行为,此外又增加了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上巳祓除”条),到三国魏及以后,上巳节就被固定于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了。魏晋时期,三月三逐渐变成水边宴饮、游春踏青的娱乐性节日,祓禊的内容更多地被春游野宴的行乐活动所代替。文人士大夫亦积极参与,曲水流觞成为当时一项重要活动,即把盛酒的杯子放在弯曲的水流上,杯随水动,如同羽觞,在酒杯到跟前时即赋诗一首,诗若不成则罚酒。至唐代则更为繁盛,“(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吴自牧《梦粱录》)。上巳节亦因与寒食、清明在日期上相近而融入了很多其节日的习俗和娱乐活动,大量的娱乐活动成为后来上巳节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