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人们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忙碌永远是生活的基调,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更不用说时常回家探望了。但人们总是会思念亲人与家乡的,还好有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给人们提供了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下面来看看春节拜年有什么寓意和讲究吧。
春节拜年有什么寓意和讲究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非常重要也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很多人却都忽略了其实拜年也是有所讲究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拜年是需要讲究顺序的,这是很多人都不甚清楚的。具体来说就是第一步得先拜天地,第二步再拜祖宗,第三步才是人们所熟悉的拜长辈。这是因为天地君师亲,天地为大。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天人合一”,这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也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如果是自家人之间拜年,那么大年初一基本都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身体安康等,长辈则多要给晚辈派发象征吉祥如意的红包以示回应。
大年初一过后就是给不同的亲戚朋友拜年,具体就是大年初二拜岳家(妻子的父母一家),大年初三拜亲戚。此外,也不要忘记同学、邻里、同事之间也要互相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晨,在起床之后吃早晨前,要先放炮仗,有“开门大吉”之意,所以也被称做“开门炮仗”。随着阵阵爆竹声,只见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故得名“满堂红”。这时瑞气满街,喜气洋洋。乡里乡亲,街坊四邻见面都会互道一声“新年好”,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
此外,大年初一还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将运气扫走,导致破财。如果一定要扫地不可,那么务必要从外头扫到里边,否则也会把财气扫出去。在农村地区如果这一天需要去水井里打水,则需要上香才能打水,寓意是向水龙王借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一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经见面,也要亲自登门到各家的供桌前给祖先拜年。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着的长辈叩拜,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