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节日知识 >

清明节传统习俗扫墓

| 宋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是冬至后的第104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4清明节传统习俗扫墓,欢迎参阅。

清明节传统习俗扫墓

清明节传统习俗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悲凉心情。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但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则一直流传下来,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扫墓时人们多会在墓前放一束鲜花,以表对先人的尊敬。

清明节传统习俗:插柳

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户下压一根六条。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清明与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还有一种说法,说清明节是鬼节,带柳条可以驱鬼。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作为现代人,更应该弄明白清明节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

清明节是旧时流传下来的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点,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人们往往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于个人而言,清明节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1、丢掉负能量,当清明则清明。

不论我们如何抑郁、彷徨、难过,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大自然发展规律,因此,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要定期整理自己,放空自己,丢掉负能量,当清明则清明。

2、懂得感恩。

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迷失在忙碌中,从而忘记了前辈们的默默付出,无论再忙,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不忘本,懂得自省,常清明。

3、感悟当下、活出自我。

每个人的归宿终究是一赔黄土,因此,更好的传承不是悲伤,而是活出每一个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清明节扫墓相关忌宜:

清明扫墓怎么净身、防身

取红包袋一个,内中放七片榕树叶与盐米少许。若无榕树叶,可以用艾草、芙蓉叶替代。在出发去扫墓前,把红包放在上衣口袋,扫墓完成后,记得将红包丢掉,不可带回家,这样做有助于避开不好的气场。

而为了保险起见,在扫墓结束后,建议大家到外面的餐厅吃饭,或是去商场买东西,亦或是外面公厕方便都好,然后再回家,这样来避免不干净的东西跟你回家。

扫墓忌讳嘻笑打闹,也不能胡乱拍照

墓地是先人的安居之所,所以扫墓时,记住不能做出对祖先不敬之事,诸如跨过坟墓供品,喧哗笑闹、随处小便等都万万不可。另外,清明扫墓是为了纪念祖先,这是后人带着追思之意向亡灵敬拜的时候,因此自拍或合影的举动都不合宜,更忌讳将坟墓拍入镜头。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清明果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流行地区:

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区、江西、安徽部分地区。

10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