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传统文化 >

皮影戏的起源和传承

| 金红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手工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影戏的起源和传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皮影戏的起源和传承

皮影戏的介绍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历史起源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_”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制作

第一步 选皮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 制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荫干即成。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牛皮:“净皮”和“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第三步 画稿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第四步 过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第五步 镂刻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程序如下: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 敷彩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以陕西皮影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 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第八步 缀结完成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

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皮影戏的传承

由于皮影的制作是一个综合加工,雕刻彩绘的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的概括、夸张、写实和变形等艺术创作,是具有极美的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皮影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所谓整体美是指每一个人物造型的结构,曲线轮廓,身长高度,头身手臂和总身高的比例,在设计制作时由创作者赋予的艺术表现魅力,体型小巧,约在33厘米上下,造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书童、丑旦以半侧面的双目出现外,其余大部分以侧面单目表现。面部有空面阳刻和实阴刻之分,正生正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若有若无,秀婉妩媚,皮影戏的造型,吸收了中国剪纸的表现手法,单从造型来看皮影戏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和剪纸窗花是一样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是用牛皮或其它动物皮。它是用剪纸的手法表现戏剧人物形象和个性的。

人物性格则以平眉和立眉分别,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武生将帅则以立眉实现其英武强勇,头型前额突出,俗称“岩额”

更显神飞眉宇,气概非凡,生动有趣的艺术境界,男性的正面人物以大耳、宽肩、圆腰高大的形象表现阳刚之美,旦角的共同追求柳眉、纤腰、莲足式的阴柔美。

皮影戏在我国丰富的艺术宝库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人民的喜爱,流传之广泛,流派之多,堪称戏曲之最,有人把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南方省的皮影称南方皮影。华北、东北、西北,内蒙的皮影称北方皮影,北方皮影分布地域广阔,造型各异,又有人把北方皮影分为东路和西路皮影。

过去皮影戏在农村极为盛行,现在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皮影戏越来越少了,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还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高超的艺术价值,由于它的可操作性,三五个人就能拉起一个戏班子,唱大戏,在农村仍有广阔的市场,一到农闲的时候,人们集聚到一起支起影窗,敲起锣鼓就唱起来,或者老人祝寿,新宅乔迁,出殡都用皮影这种方式进行演出。皮影戏到了灭绝的地步,除了现代影视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由于皮影戏所表现的都是古老的历史剧、神话剧和其它老的民间剧目,缺乏现代戏的内容,很多年轻人看不懂,这样看皮影的人就少了,看的人少了,演皮影戏的市场自然就少了,一场戏演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没有利润的皮影戏也自然就少了。另外,现代影视是一门先进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皮影戏相对比较简单,所以,缺乏吸引力。

现在电视的普及多频道、多功能、一般人们很少出门,广场放电影,免费都没有人去看,麻将、舞厅各种娱乐方式都代替了皮影的演出市场,人们都普遍忙于是生活。

皮影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皮影戏在中华丰富的艺术宝库中源远流长,需要不断地继承、发扬和光大,这一古老的艺术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按时代的要求,发展皮影戏,改革皮影戏。比如原来的皮影戏都是古装人物的头饰脸谱,唱的都是古代的历史戏、神话戏,现在不但要继承这一传统的方式,又要加以改造、创新、创作出现代人的头饰脸谱,从材料的制作上不仅仅局限在牛皮、驴皮和其它动物皮上,而且要用新的透明塑料,彩色有机板等,新型材料制作出更加新颖的皮影道具,充分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出适合人物形象,性格和特点的皮影作品,可结合动画片、木偶戏、卡通画等造型特点,创作出生动有趣,既有时代特点又能体现皮影特点的新型皮影,改革发展传统皮影的模式。

同时,在剧本内容方面,改变过去皮影只能演历史剧,传统剧的古老题材,也要不断创作反映现实火热生活的题材,反映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唱腔上不但要继承传统的秦腔、眉户和道情等,更应吸收现代音乐、现代歌舞的优秀音乐,使皮影这古老的技艺,散发灿烂的新韵。创作出反映现代生活的剧本,用这古老、简单、艺术的形式反映当前火热的新生活,把皮影戏推广到社区、街道和乡镇文化站,使这古老的皮影艺术大放异彩,不断传承。

皮影戏有它独特的特点,它的简洁性、艺术性,是其它任何形式无法代替的,它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枝独放的小花,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要大力提倡、挖掘,特别是有关的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大力扶持,从经费上、从剧本创新上给予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使这一古老的艺术花永不衰竭,皮影戏不断发展,传承。

3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