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907—979)书法承晚唐遗绪,由于战乱频繁,名家寥寥。宋代(960—1279)的文人受禅宗和心学的影响,“尚意”书风渐盛。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代至宋元书法解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五代至宋元书法解析
宋太宗淳化三年(993)王著刊刻的《淳化阁帖》及以后的数十种集帖促进了“帖学”的发展。元朝(1206—1368)重武轻文,政治高压下许多士人高自标置,以书画自娱,形成了以张雨、吴镇、倪瓒为代表的隐逸派书家群,以康里崾崾、泰不华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家群和以赵孟頫为代表的赵派书家群。
(一)杨凝式——散僧入圣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州(今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又因佯狂,人称“杨疯子”。其书从颜柳、上追“二王”,楷、行、草皆精,是书法由唐人宋的枢纽人物。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韭花帖》笔致精雅、分布疏朗、翩跹高迈、法古创新,有“五代《兰亭》”之称。黄庭坚曾有诗赞之:“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二)“宋四家”——尚意宣情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是北宋书法的高峰,确立了“尚意”书风,后人称之为“宋四家”。具体言之:“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蔡胜在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诗、词、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在历史上罕有其匹,被誉为“尚意领袖”。书法上强调学识,注重写“意”,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革新。他的书法往往兼有钟书的拙朴、右军的妍媚、颜体的雄浑、杨凝式的巧构,形成了豪宕秀逸的书风,其名作《寒食诗帖》(图2—29)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行书将《瘗鹤铭》内紧外伸的结构加以夸张,形成独特的辐射式结构和振动笔法,代表作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图2—30)等。草书成就更高,用笔起倒擒纵,结构开合奇肆,笔墨苍老浑厚,逸兴湍飞,览之神旺,成为继张旭、怀素以后狂草书的新高峰。传世大草佳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等。
首先的问题是临摹过程当中的眼、心、手的配合。刚才有人问,各种问题摆在我面前,是一起解决好呢?还是一个一个解决好呢?我可以明确回答你,你不可能一个一个解决。有人讲我先解决一个字行不行?不可能,专练点,专练撇,行不行?也不行。眼、心、手的配合必须是统一配合,我不主张连临,一个“大”字写50遍,连临一般临到了三五个以后就麻木了,于是我提出:
第一,临摹中要始终保持新鲜感。
第二,要每次在保持新鲜感的状态下读到更多的东西,学会在读帖当中层层深入。在这当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分析,一个是综合,只会分析的人不一定会综合,只会综合的人也不一定会分析。
第三,作品上任何一个痕迹、任何一个空白都可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比如《兰亭序》,有同学讲我怎么就写不出那个味道来呢?你在解读帖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明明看到了,视而不见,并不重视它。无论是用笔、结字、行款都要注意,不但要看到黑的部分,而且要看到白的部分,这当中包括大小、疏密。我举个例子,有人在下雪天和同事到梅花山拍照片,回来后拿了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人头顶正中间长了一棵梅花树,我说这是犯的低级错误。假如你学过美术,照相机一拿起来,在取景框里就自然让掉这棵树了,绝对不会在头上长出一棵树来,这是专业水平问题,你的眼睛有问题,照相机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恰恰就是这个专业素质,在创作时那种非专业性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犯的。
第四,一定要学会综合性地看待临摹对象。眼睛要溜来溜去,注意了细节也要注意整体,要兼顾,要深入下去。
第五,要注意临摹过程当中的速度问题,纸张问题,大小问题,墨的浓淡问题,毛笔的弹性问题。以上的各个问题配合起来,注意一个“写”字,而不是“描”、“画”。速度不正确,表达的对象就可能迟缓,造成你描。毛笔不顺手,一下笔就不对。在行书的临摹中,我还强调要原大临写,不要放大,因为放大以后,笔法会有所改变,难以掌握原帖的技法,也难以真正体会原帖的精神。在临摹过程当中,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读到多少,手能跟上多少,第一步叫心摹手追,第二步叫得心应手,第三步叫心手两忘。读不到肯定就看不出,看不到肯定写不出来,只有看到了才可能写得出来。
米芾(105l—1108),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湖北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部,世称“米南宫”、“米癫”。工诗文、擅书画、精鉴赏,曾为书画学博士。他是继“二王”之后最有成就和影响的行书名家。一生深入传统,集古创新,故能济美当时,垂范百世。《苕溪诗》、《蜀素帖》(图2—31)、《多景楼诗》等作品被书家奉为圭臬。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书法得力于“二王”和颜真卿诸体精能,是宋代少见的多面手。其行草作品最富魅力,用笔洗练,淳淡婉美,书势端丽冲和,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了“以意驭法”的境界,风流蕴藉跃然纸上。传世精品有《澄心堂纸帖》、《脚气帖》、《陶生帖》(图2—32)等。
(三)赵孟叛——元代盟主
赵孟颊(1254一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世称“赵松雪”、“赵文敏”(谥号文敏)。他多才多艺,诗、书、画、印独冠一代,而且第一个揭橥以书法入画,为元代文坛盟主。书法复古求新,在多个领域重建法度,树立了风神潇洒、妍丽华贵的新古典书风,被誉为“赵体”。其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传世之作有《胆巴碑》、《三门记》(图2—33)、《洛神赋》等。
元朝与赵孟糗齐名的还有鲜于枢、康里崾崾等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