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一位小女孩很美,但并不代表她不拙朴,同样,王羲之的书法也很美,也不代表它不够拙朴。当今很多书法人的字被称为丑书,但他们说自己是为了追求拙朴,难道拙朴就意味着丑怪,拙朴就不等于美吗?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书法拙朴之美,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羲之书法拙朴之美
其实拙朴不是丑怪,而是纯粹。纯粹的东西就是拙朴的,王羲之的书法就很纯粹,所以他的书法就是拙朴的。拙朴不是指外表的粗糙紊乱和潦草随意,而是内在的单纯和纯粹。
一般写丑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书法不好,故意写丑来掩饰自己,把那称为“拙朴”。另一种是真心追求拙朴,但由于天资不够,把拙朴写成了丑陋。可以说这两种人一个是道德问题,一个是天资问题。为什么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拙朴的呢?拙朴不只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美的体现,好书法都有拙朴的成分,人们都觉得《张迁碑》《始平公》《张猛龙》《自书告身帖》这些书法很拙朴,其实王羲之的书法也拙朴,他的拙朴是发自内在的一种纯粹,与笔法的虚华装饰无关,与粗细、长短、大小、滑涩的拼命变化无关。如果一位表面粗糙的大汉,内心却诡计多端、粗俗不堪,你能说他拙朴吗?
王羲之的书法笔画很多不加修饰,顺其自然,其实这也符合中国哲学的思想,也就是道法自然、不饰粉黛。如果我说《兰亭序》也是拙朴的,也许很多人不信,但《兰亭序》本身就是自然的、天然的、朴实的,只不过《兰亭序》与王羲之其它书法对比显得欢歌喜悦、心花怒放而已。
拙朴与美不是对立的,不是追求拙朴就意味着不美,除非你明知道什么是美丑,故意写丑,那就说明了你是道德之丑,而道德之丑显示在宣纸上,就成了丑书。
有人可能说我在为王羲之脸上贴金,什么好处都让王羲之占了,难道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书圣没有自信、没有认识吗?我们只是随便找个人就赋予他书圣的牌位吗?如果王羲之的书法里没有质朴和单纯,那就不可能在千百年里被无数追随者朝拜。说到根本,不是书法的审美变了,是“人”变了,但“人”想重新定义审美,却发现自己与普遍人性起了冲突,所以才被骂丑书。
我还是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人性的一边,站在文人书法主流的一边,不断求索,坚持创作,在书圣王羲之的带领下,走传统的道路,创造新的美书佳书。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意。“正”有各种字体中的正宗之说。楷书萌芽于后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取代隶书而成为通用的字体,沿用至今。楷书结体方正,笔姿周备,寄工妙于点画,寓神韵于结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楷书按年代和风格可分为晋楷、魏楷、唐楷和元楷;按字形大小可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
晋楷:魏晋时期以钟繇、“二王”等为代表的楷书。
魏楷:南北朝时期以摩崖石刻、碑刻和墓志等为代表的楷书。
唐楷:以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楷书。
元楷:以元代赵孟烦为代表的楷书。
苏东坡曾形象地比喻:“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可见楷书是最规范而有矩可循的书体,因此学习书法往往从楷书入门。楷书法多于意,但切忌写成如同“算子”的馆阁体,优秀的楷书作品,虽平正却有飞动之势。
苏轼《东坡题跋》:“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出了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颜真卿出身土族,家学渊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曾两次辞官拜张旭学书,又远追秦汉、王羲之、褚遂良,兼习民间写经,融会贯通,一改初唐“瘦硬妍美”的江左书风,开创了雄伟正大的盛唐气象——颜体。“其铭石之作,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衣钵相沿,千潭印月,成为古今书苑的不祧之祖。”(启功语)
颜真卿以其高尚的人品和书品,为后世树立了“气格之美”的典范。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和行书方面。
一、楷书方面
颜真卿的楷书分为三个时期:
54岁前为早期,属集古期。代表作《王琳墓志》(32岁,图4—1)、《多宝塔碑》(44岁,图4—1)、《东方朔画赞》(46岁)等,均是颜体风格酝酿时期的书作。用笔偏于方峻,隶意较多,注意向民间书法的学习,作品刚劲清雄。其中《多宝塔碑》作为颜真卿的早年成名之作,上接“二王”、欧、虞、褚余风,点画圆整,字形相背,结构严密 【山西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端庄秀丽,有民间写经的影子。此碑保存完好,据笔者统计,碑文可识者2027字,初学由此碑人手,能登书法堂奥。
56~64岁为中期,属风格形成期。代表作有《郭家庙碑》(56岁)、《麻姑仙坛》(63岁,图4—2)、《大唐中兴颂》(63岁)等。结构平正宽大,改方折用笔为圆转用笔,字形相向,横细竖粗,蚕头雁尾。主要精神渊源于《泰山金刚经》、《曹植庙碑》,遒健雄秀的颜体风格日趋形成。
65~77岁为晚期,属风格成熟期。代表作有《颜勤礼碑》(7l岁,图4—3)、《颜家庙碑》(72岁)、《自书告身》(传)等,写得大气磅礴,笔画方圆并用,结体苍劲古拙,已进入人书俱老的境界。
王羲之书写方法
当他正在塑造一个形状,就已经想着怎样为这个形状解套了,下一步往往就是对上一步的解析,由此我们就可以解读他每一步的意图和理念。这种设迷和猜谜的过程就是大师的秘密所在,发现他的秘密就等于与他在隔空对话。一个弯曲是为了视觉收缩,另一个弯曲就意味着心理的爆发,爆发之后再用一个斜点来消减其影响,但斜点有回锋与没回锋又是不同效果。
王羲之书法中的留白是最伟大的留白艺术,它的留白像是精心切割下来的,但并不让你发现它的切割规律,在他塑造出一个留白后,其它地方的留白就可以看出讲究来,当他把所有留白都摆出时,你才恍然大悟,这与杜甫诗歌很像,他会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但这个词语又会出乎你的意料。我们知道不管是易经、道家理论,还是阳明学与朱子理论都重视“气”“韵”“势”的理念,而书法就是要把这些进行可视化,达到气韵往复循环的感觉,笔画往往拉动“气”“韵”“势”来运行。在西方的视觉理论中,常归结于视觉心理的变化。我则认为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重现导致心理的变化,要知道古人写字为写心并不是只针对自己,也针对观者。一块留白的目的有时还要大于笔画的目的,这是书圣留给我们的秘密。
“索性”这个词往往就是后世书法家对王羲之书法做出的回应,孙过庭“索性”就这样了,黄庭坚“索性”就那样了,他们总会有一个“索性”存在,在王羲之的压迫之下,很多人“索性”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那些对王羲之一知半解的人,他们连索性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