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由来及意义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会出来吃人,人们会把肉挂在门口让它吃,然后把大门关上后躲在家里,到初一早晨,怪兽“年”吃饱了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出门,出门后互相祝贺,久而久之成为“拜年”。
在古代男女拜年的方式不一样,男子拜年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而女子则是不抱拳,只压手,到了现代,新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兴起了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
1、拜年是向人祝贺新年。
2、在春节期间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通过拜年的方式辞旧迎新,同时也在表达着对长辈师长及亲朋好友的尊敬之心,大家相互拜年增进感情,增进友谊,互相表达美好的祝愿和问候。
3、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繁华、最受注重的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始于农业,古时人们把稻谷的发展周期称为“年”;年,谷熟也。年的称号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不断延续至今。在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而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当局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计算,推行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给家里长辈拜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走亲访友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 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人们都会带上提前准备好的红包与礼品前往亲朋好友家中去恭贺新年的来到。不过在拜年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一下拜年时间的选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来说如果是向长辈拜年那么可以选择上午,因为中老年人睡眠的习惯是不会太晚起床的。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节假日期间并不宜过早,因为由于平时忙碌,再加上春节前各种准备活动也比较劳累,所以过年期间人们一般起的比较晚,如果登门拜年过早,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此外,如果被拜年者安排了年饭的招待,那么登门拜年者务必要要提前到达,而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踩点到,这是为了留有嘘寒问候的聊天时间,以达到宾主尽欢的效果。
以前有传言说拜年只能在上午,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只要依照个人、家庭的习惯,提前打好招呼,那么何时去拜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