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立春和春节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春节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岁首,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有漫长的春节假期,很受大家的重视,有着丰富的传统过年习俗,参考是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的纪年方式。而立春属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计算的。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它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春节会在立春之前,有时候会在立春之后,要按照具体的年份查看日历。
从科学角度来讲,其实无论在年前还是年后,都没有多大区别,因为只要时间按照既定的规律行走着,就是正常的。不过民间有很多说法,比如年前就有了立春,那么意味着农历新年到来就是“无春年”了,以2024年为例,传统春节是在2月10日,而立春处于2024年2月4日,属于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这也意味着2023年有两个立春,而它的立春节气是在年后的,叫做双春年。老一辈认为有两个立春的年份是很吉祥的,适宜嫁娶、订婚和领证等,寓意好事成双,而无春年就不适合办喜事。
春节讲究的是团圆,辞旧迎新,由于是首位相连的日子,是很有寓意的,人们通过上香祭祖,燃放爆竹,互相拜年等,来庆祝告别旧的一年,迎接崭新的新春,处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氛围。而立春往往与季节更替,农业耕作相关,到了该节气有吃春饼,咬春,打春牛的习俗,表示迎接春天的到来,希望能够风调雨顺,获得良好的收成。
1.咬春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2.迎春
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打春
“打春”,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春牛有纸牛和泥牛之分,扮作芒神的人用红丝绸缠扎的鞭子猛抽春牛三下,即为“打春牛”,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地区人们在立春当天,都会举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饼、春卷”等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察星象规律,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星象上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