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是农历新年来临的最后一个月,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月份,因为在这个月里面着很多传统活动,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欢迎参阅。
腊月的叫法和季节没什么关系,而是和古时候人们的祭祀活动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祭祀,认为祭祀乃是“国之大事”。尤其是商朝时,每年在春、夏、秋、冬举行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为浩大,礼仪特别隆重。后来把岁终祀祖先、祭众神的祭奠仪式称为“腊”。
于是古代历法,就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就是“祭祀之月”的意思。这个月份以祭祀为中心内容。推究形成原因,可能是年岁交替时,须祭祖祀神,而且天寒农闲,没什么农活,很多人都有闲置的时间;另外冬季野兽冬眠,是狩猎的好良机,易于获得祭品。
查询老黄历可知,2023年农历十二月时间是从腊月初一(21年1月13日)~腊月三十(21年2月11日)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涂月:《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 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
大吕:古乐有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六吕,故合称“律吕”。乐律恰好与历法相对应: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暮冬:冬末,农历十二月。《魏书·彭城王勰传》:“岁月易远,便迫暮冬,每思闻道,奉承风教。”《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
暮节、杪冬、除月、穷稔、穷纪:《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腊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日。比较大的有腊八节,小年,除夕。
腊八节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但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腊月出生的意思是在农历十二月出生。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为“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