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意味着什么
在端午节吃粽子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因为民间习俗,同时也是因为其吉祥的寓意。通常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着祈福、求子、祛灾等等。粽子的谐音是中,寓意着功名得中,是事业有成的祝愿,所以有着祈福的寓意;其中粽子中有一种叫做九子粽,人们相互赠送九子粽就是为了求子;最后粽子本身就有着祭祀神明、驱赶邪佞祛灾的意思,所以吃粽子也寓意着祛灾。
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早在西晋时期中的《风土记》就记载着“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这句话中的角黍就是粽子的意思,方伯是地方长官的泛称,鬼鳞是龟壳上的文字、代指祭祀文字,意思就是说在端午节时候,地方长官要带着大家吃粽子,以祭祀祖先和神灵。所以端午节吃粽子的最早原因就是祭祀神灵和祖先。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用来吸引鱼虾。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
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
“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