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奢望太多,得到的终归要失去;不要敬畏太甚,能够主宰你的,永远是你自己。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古代儿童的拜师礼,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国古代儿童的拜师礼
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庠序等学府,都要行拜师礼。
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节,以表达敬意。
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到七八岁,给老师的见面礼也不再限于干肉,但拜师的仪式则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根据儿童家庭的'地位及经济状况不同,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虽然在家教阶段即给儿童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业还是从正式拜师开始的。
第一位老师对于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称为蒙师。
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
在江浙一带,发蒙礼必选择吉日举行。
是日要在中堂上摆列发蒙学童外婆家送的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蒙童共食。
食毕,发蒙学童即于红毡毯上向蒙师行跪拜礼。
然后,蒙师手把手地教蒙童执笔描写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写毕,蒙师在这三个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礼示谢,并且呈上钱物等拜师的礼物,以表恭敬。
之后设宴款待蒙师,宴毕再按照礼节送蒙师出堂。
蒙师离开后,蒙童还要在家长的带领下,拜见长辈亲友,接受长辈馈赠的“发蒙钱”,外婆家所送的状元片、福寿糕等要分发给同学,所送纸做的魁星和状元则由蒙童收留。
至此,整个发蒙礼才算结束。
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之老师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古代许多家训、家诫中都强调要尊敬老师,视师如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甚至过去还有“不敬先生,天诛地灭”的俗语。
在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地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丰碑,民风民俗中的建筑群一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土楼的特点是防火防盗,拥有“一座住百户”的惊叹统计,他的直径约80米,高20米,在一层一层土楼的包围之下,真像是中国式的城堡。
土楼的由来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山中看见了圆形平地,于是,用一砖一瓦建造了这了不起的建筑。这个建筑一造出来就震惊全国。还曾有个笑话:曾经美国来了一群特工,看了这个围屋,觉得像导弹发射台,于是便潜入进去,想在屋内探个究竟。后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没有发现导弹,还被领导骂了一顿,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不渊博。
南方的土楼很接地气,楼中有喽,家家相连,户户相接,亲如一家。其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中华五千年为之骄傲。上次我去福建,就亲自看了围屋“土楼”。我看见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圈,走进大门,首先,人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住处,住处里到处沉浸着历史悠久的气味,黄土坡砖一直经久不衰。
民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特征,历史建筑永垂不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建筑——土楼,让我们踏上民俗之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祖国文化的根源!
1、个人礼仪
你身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你就有必要提升个人的礼仪。首先,你得提高个人修养,使自己的内在更丰满,做一个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再者,你要懂得尊己爱人,事事讲求和谐;最好,你要适当地美化自己的外在,向他人展现出你最好的一面。
2、社交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缺乏礼仪,而社交礼仪体现在交往时要讲诚信,平等互助,相互包容,追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你还应注意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大方得体。
3、言谈礼仪
说话要文明,态度要友善,谢绝要委婉,谦虚要得当,请求要恭敬,辩论要节制......遵守以上的原则与人交谈,必能减少出错。还有,中国人讲求和气生财,请避免争论,也不要随意八卦。
4、职场礼仪
职场有职场的礼仪,在职场中,你的着装应职业性,符合你公司的要求。无论面对上级或是下属,你都要讲礼貌,态度谦虚和顺,说话有分寸,行为举止端庄稳重,展现出你的专业。
5、家庭礼仪
无家不成国,养成在家讲礼仪的习惯,在外你才能自然而然地讲求礼仪。在家时,夫妻间要互爱互助,相互关心、理解,平等相处;父母与子女,父母要和蔼,爱护子女,女子要尊敬、孝顺父母;兄弟姐妹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礼让与帮助。亲戚间要团结有爱,互相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