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民俗百科 > 百科知识 >

常见的民风民俗礼仪

| 明君

人生坎坎坷坷,跌跌撞撞那是在所难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民风民俗礼仪,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常见的民风民俗礼仪

常见的民风民俗礼仪

【结账】 除夕夜之前,是人们来往借贷结算清楚的时候,如果手头紧,不能还债,要主动上门与债主做个安排,交待来年还款时间,这是古人的诚信行为规范。

过了除夕,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禁忌向人借钱和讨钱、还债。

借用别人器皿,用具,也要在除夕前送还人家。

【压火种】家家灶膛,除夕夜,半夜全家人吃过夜宵(方言:点心)后,用大片的柴火放进灶膛里红红的火炭上,再堆上若干空壳或锯粉,保证灶膛里的火种延续到次日(正月初一),寓意,旧年的火种延续到新年,年年相传,代代延续。

【做年暝】外地人称年夜饭,家家户户必须做糍,(糍,方言与‘时’谐音,‘糍’寓意——行时(走好运)。

刚刚舂好的糍,要先供奉天地神,然后,才可以轮到人吃,意思是,地上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界给人类的恩赐,收成后,逢年过节,就要先供奉天地自然,这就是周宁,人与自然和谐相趣的风俗礼仪。

【做年祝寿】,在周宁,人的一生,有关寿的习俗是,刚刚出生的孩子,一个月叫满月(雅称‘弥月之庆’)、满周岁,成做晬(重点提示,周宁传统习俗,平常没有做生日,那是西方文化的习俗,不可取)。

到五十虚岁时开始做寿,此后,逢十为寿。

送给当寿者的礼物,叫做送年,凡是亲戚关系,都要送年。

送年的基本通用礼物是:衣裤各一件(女儿送给父母的上衣是棉袄);

帽一顶;

糍饼成对;

长寿面(线面)一包(两市斤);

祝寿联一幅。

接受送年礼物者,按礼物件数,包好同等价值的红包作为回礼给送年者。

女儿的一件棉袄,不用回礼。

【拜寿】正月初一,在县城,所有在城亲戚、朋友要去寿者家里拜寿,主人置办一桌桌美食招待来宾,发给每人一个红包。

(有准备做寿者,年前就通知,不准备的就不通知)。

在乡下,如李墩镇东山村,正月初一,早上,同房族的人每家一人,提一瓶红酒去做寿家祝寿,主人备一桌桌茶信,中间有一大盆长寿面,上面铺满蛋丝代表点心蛋,大家喝杯寿酒,倒酒人讲一句祝寿的好话,如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祝寿佳话,吃完长寿面,吃点茶信,主人发给每人一个红包。

【寿酒】有钱人,要办寿酒,一般都要择日,俗称讨寿酒,年前,发帖邀请。

宴请亲戚、朋友、同房族、邻居。

每人要发给一个红包。

一般家里经济不宽裕者,都不会做寿和讨寿酒

民俗民风作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习俗。我是瑶族人民,我们的民风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让我意犹未尽的,就是在端午节的那天,跟着妈妈一起做一锅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节前夕,妈妈会到市场里买一大些竹叶和农民采来的艾叶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妈妈把面粉倒进盆子里,掺一些白糖,放入适当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面粉和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艾叶洗干净,放到锅里熬几分钟后,倒掉艾叶,把剩下来的艾叶汁到在面团里,多揉几下。揉面时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则包出来的粑粑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儿,揉面的力气要适中,才能做出有嚼劲的粑粑。

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叶重叠在一起,然后从面团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团,从中间凹下去一个小窝,放入准备好的馅儿,这馅儿是妈妈刚刚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块、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馅儿后,在把口封起来,裹上一层香喷喷的茶籽油,一则是为了更加的香,二则是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叶上。然后搓成一个小圆儿,放在竹叶上,把下面的竹叶向下折一下,再缠上带子。一个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这样,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渐渐流逝了。终于,一锅艾子粑粑总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经馋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火,蒸起了粑粑。

吃过晚饭,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艾子粑粑,“哎呀!”这粑粑可真烫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抛来抛去,嘴里还吸溜吸溜地吹着气,粑粑总算凉了下来,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现在,提起端午节时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

常见的民俗礼仪——吃槟榔的由来

槟榔,以它的独特风味,以及人情交际之需,近年来已成为某些省市备受人们欢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价格不菲,消费可观,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烟之势。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时可查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

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

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

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

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

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

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

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

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雷州半岛上的广东人、陵水万宁三亚一带的海南人吃槟榔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讲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得最为详细: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不论贫富长幼及男女,自朝至暮,宁愿不食饭,唯嗜槟榔。

富者以银盘置之,贫者以锡盘置之。

昼则就盘更瞰,夜则置停枕旁,觉则嗜之。

中下细民,一日费槟榔钱百余。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

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

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

二是吃法多种多样。

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

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

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

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

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