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人们喜爱的季节,此时草木新绿,微风带来暖意,意味着充满希望的一年开始了,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春分时节的象征寓意简介,欢迎参阅。
象征着昼夜几乎相等,平分春天。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春分代表整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了。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春分,太阳在天球上从南向北移动,运行到天球赤道和黄道的交点,此时称为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中点(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约发生在3月21日,这一天时昼夜等长,所以称为“分”。
春分的特别之处,也并不全是和“雨处行”相关。学过地理,我们都知道,春分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分”字,而且还是平分。昼夜几乎相等。如一句民谚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每年春分(以及秋分)的这天里,物候阴阳相半,昼夜平均,寒暑相平。然而,按照中国自有的历法,“春分”的“平分”之意,还不只是指昼夜。在中国最早的物候历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还提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春分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1、多甜少酸
祖国医学表示,当肝气旺盛的时候,脾胃会变得很虚弱,这个时候若是在大量进食酸味的食物,会导致肝气过盛,从而造成脾胃受损还。所以说,春分节气将至,人们要注意少吃点酸味的食物。相反,应该增加甜味的食物进食,比如说蜂蜜、大枣等,帮助滋养脾胃,保护肝脏健康。
2、吃应季食物
季节不同对应的食物也是不同的,想要养生的话,就要选择应季食物进食。在春季的时候,自然要吃一些新鲜的,比如说豆芽、春韭、香椿、菠菜、豆苗、春笋等等。还有就是,春季很多野菜长出来,大家可以去田野上挖掉野菜吃一吃。
之所以推荐吃应季食物,那会因为这些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吃了以后能够维持各种元素之间的平衡。而且新鲜的应季蔬果,能够提供的营养素更多。
1、竖蛋
据说是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有史料记载,这个小游戏在中国已经玩了四千多年了,而现在这个小游戏,或者说这个春分的习俗,已然成为了全世界都在玩的小游戏。据说春分这天受地球引力影响,鸡蛋是最容易立起来的。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2、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3、吃春菜
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4、送春牛
送春牛,实际送的就是印有农历节气的二开红纸或黄纸,上面还印有耕田的图样,名曰“春牛图”。一般都是些机巧的人挨家挨户的送,说些吉利的话,唱些应景的曲儿,直到主人家愿意掏钱买下春牛图。
5、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这一传统民间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6、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
祭祖
早在周朝时,就有了春分祭日之仪式。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之后这一习俗就在历代相传下来。”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送春牛
春分到,送出春牛图。什么是春牛图?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俗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这些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家里都要吃汤圆,还要把十多个或二三十个不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踏青、放风筝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鹞”和“鸢”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