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的来源和历史
第一支韩姓源出姬姓,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成王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故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继位后,因唐邑面临晋水,故被称作晋侯(亦称晋穆侯)。晋穆侯的二儿子成师,被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世称曲沃桓叔。
后来,桓叔的孙子武公夺取了晋位,封小叔叔毕万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西南,一说在今山西省芮城),世称韩武子。至武子的曾孙韩厥时,便以邑名为“韩”氏。韩氏家族在晋国世为公卿。
战国初期,韩厥七世孙韩虔与赵、魏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烈王封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于公元前230年为秦国所灭。有的书上说,韩国灭亡后,其族人便以国名为氏。其实,其祖先早已为韩氏。
第二支为北魏出大汗氏所改(“汗”与“韩”音相近)。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第三支韩姓出于黄帝。传说韩氏为黄帝之孙韩流的后代。历史上是否真有韩流其人,不可考。
首先,韩姓在汉字中的意思是“朝鲜”。朝鲜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国家,也是我国的近邻。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韩姓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边境地区。这些人对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韩姓也与人物有关。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姓韩。其中,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曾在汉朝时期为刘邦效力。他被誉为“兵家之祖”,也被誉为“西楚霸王刘邦第一功臣”。
韩姓还与饮食文化有关。在韩国,有许多美味的传统饭菜,包括韩国泡菜、韩式烤肉等等。这些美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并且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喜爱。
韩姓是上古皇族。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韩姓最早活动于春秋时的晋国,后经过韩国几次迁都,从而得以迅速繁衍。当代,韩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当代韩姓的人口已达到760万,为全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20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等同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韩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的图形。在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韩14%。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
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
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
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
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
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
1、景侯韩虔,姬姓,韩氏,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400年在位。
2、烈侯韩取,景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99年至公元前387年在位。
3、韩宣惠王,昭侯子,韩国国君。当韩昭侯死去之时,齐、魏、秦三国已经先后称王,身为万乘之国的韩国自然不愿低人一等,于是在公元前322年,宣惠王与赵武灵王会于区鼠,两人同时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