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我国的一种蒙学教材,流行悠久,可谓是家喻户晓,对于其中的百家姓,大家都了解其中姓氏的来源资料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公孙姓和仲孙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公孙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高阳。
二、郡望堂号
1、"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 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2、"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三、历史名人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
公孙戌--战国时齐国人。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 ; 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人。名辩思想家,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著有《公孙龙子》。
公孙弘--字季。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牧豕为业。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商君列传》、《汉书》说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余,故后人以他为延揽贤士的典范。
公孙(Gōng sūn )姓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春秋时,国君将由嫡系长子继承,立为太子,其他的儿子称为公子,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姓公孙。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源承姬姓;
宗启轩辕。
——全联典指公孙姓的源流。
白马堂忠义堂孙支挺秀;
扶风郡高阳郡祖德流芳。
——全联典指公孙姓的郡望和堂号。
书法藏西河剑器;
品行学丞相清风。
——上联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名冠一时。书法家怀素曾见她舞西河剑器,遂净其舞姿化用于书法,从此其草书大有长进,以狂草著名。下联典指汉代丞相公孙弘,小时候家里贫穷,汉武帝两次征召为博士,后封平津侯。生活俭朴,经常吃糙米,人们都佩服他的勤俭精神。
孟门弟子,问精微之学;
郑国行人,擅修饰之能。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孟子弟子公孙丑,非常倾慕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晏婴,曾向孟子请教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细隐微的问题。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挥,字子羽,郑简公时任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论语·宪问》曾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湛起草,世叔讨论,行人子羽修饰,东里子产润色。”
元蔚通经博史,人称书库;
上鸾吟咏弹琴,力却弓旌。
——上联典指隋代汝南太守公孙景茂,字元蔚,博览经史,当时人称为“书库”。历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处,常用自己的薪俸帮助病人、穷人。下联典指晋代公孙凤,字上鸾,隐居在九城山谷,冬穿单衣,夏吃馊食,弹琴吟咏,悠然自得。朝廷屡次征召,不为所动。“弓旌”,为古代征聘士大夫之礼。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干礼堂":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獲,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郡望】
仲孙复姓望族居高阳(在今山东临淄西北30里)。
三、历史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齐桓公听后很佩服仲孙湫的远见。
仲孙蔑: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人。他为人勤俭,体察民情。尝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仲孙(Zhòng sūn )姓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庆父。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鲁庄公的弟弟,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源承姬姓;
宗启春秋。
——全联典指仲孙姓的源流。
祖德绵长高阳郡;
宗功久远干礼堂。
——全联典指仲孙姓的郡望和堂号。
褒史笔省难秉持周礼;
贤大夫聚敛体察民情。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省难(探察内乱情形)回来,桓公问他:“鲁国可以攻取吗?”他回答:“不可。鲁国还秉持着周礼。您不如帮助鲁国平定内乱,和它亲密一些。”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即孟献子,时称贤大夫。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尝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