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百家姓中丁姓和宣姓的来源

| 春林2

百家姓中的每一个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关于百家姓的姓氏,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丁姓和宣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百家姓中丁姓和宣姓的来源

丁姓的来源

一、姓氏起源

1、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

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二、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兖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諝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清嘉庆年间,闽粤丁氏有移居台湾者,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三、郡望堂号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郡望】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四、历史名人

1、丁 敬:清代杰出篆刻家,善鉴别,爱好金石文字。诗、书、画俱工。尤擅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开创"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2、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受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

3、丁 丙:晚清藏书家。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抄补,撰有《善本书室藏书志》。

4、丁 谦:清末地理学家,喜治历史上边疆及外围地理。撰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69卷。

5、丁 恭:汉代人,曾任谏议大夫、博士。治有《公羊严氏春秋》。光武帝时,自远方来从学者达数千人,当时称为大儒。

丁氏祠堂对联资料:

丁(Dīng)姓出自姜姓。姜太公之子伋,谥号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即姜太公。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光绳祖武济阳郡;

克裕孙谋驯鹿堂。

——全联典指丁姓的郡望和堂号。

名宦祠少卿饮誉;

崇玄观秀女成仙。

——上联典指南宋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下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建为其“仙女塔”。

刻木事亲忠孝第;

梦松应兆尚书家。

——上联典指东汉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邻居张叔,酒醉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下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官尚书时,梦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

藏书家集籍八千卷;

义和坊同堂三百人。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附: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

宣姓的来源

1是上古周朝时,周宣王的子孙以王父字为姓,相传姓宣;

2是春秋时期,宋宣公的子孙以王父溢号为姓,相传姓宣。

二、郡望堂号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望出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三、历代名人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氏祠堂对联资料:

宣(Xuān)姓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得姓始祖:周宣王。上古周朝厉王之子姬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宣王衍派;

东郡名堂。

——全联典指宣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堂号。

嘉定诗坛留雅韵;

汴京画苑耀长辉。

——上联典指明代嘉定人宣昶。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下联典指宋代画家宣亨,汴人。精花鸟。

帝有仁后成元佑;

民无冤辞颂仲庸。

——上联典指宋代英宗之后宣仁后。哲宗立,尊为太皇太后。帝年幼,太皇太后摄政,成“元佑之治”,时称“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代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附:

才推人表;

德重主知。

——佚名撰宣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庆元府人宣缯。下联典指东汉云阳人宣秉。

巨公高节;

南仲岩栖。

——佚名撰宣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宣秉。下联典指宋·宣明。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

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

——佚名撰宣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代文殿大学士宣缯。下联典指东汉大司徙宣秉。

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