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 > 百家姓 >

中国百家姓之方花凤三姓的由来

| 春林2

中国百家姓中,你对自己的姓氏感兴趣吗?应该会感兴趣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百家姓之方花凤三姓的起源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国百家姓之方花凤三姓的由来

方姓的起源由来

分布地区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历史来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堂号

河南堂、敦叙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30万,增长了近1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j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

家族名人

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回:安徽徽州人。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朴实,反映民众疾苦。著《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等。

方维夏:革命烈士,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 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历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兼司法部部长等职。1936年因叛徒告密被杀害。

花姓的起源由来

分布地区

山东东平郡。

历史来源

花姓源出有四:一、出自何氏,音变而成。《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二、出自华氏,亦由音变而成。据《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唐朝以前,有华姓者因为华与花通用,且两者发音相近,而改为花姓。唐朝时,字意有了区别,花姓和华姓也渐渐有了区别。三、出自范氏所改。金代范用吉改花姓,其后代子孙亦称花氏。四、出自回族姓氏之一花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花姓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一带。

得姓始祖:周文王(源自何氏)、宋微子(源自华氏)、花季陆。

主要有三个说法:一是依照《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花姓的始祖是唐代仑部员外郎花季陆。二是《通志·氏族略》一书中指出:花氏,出《姓苑》是以植物名为氏,望出东平。三是花姓也有由他姓改成的,据《姓氏考略》上有关于“金代的范用吉改姓花”一事的记载。由此看来,花氏起源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望族居东平郡(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花氏后人多尊花季陆为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花姓源起不详,花姓于正史出现是在唐代,除骁通过人,曾讨平四川段子璋谋反,而大诗人杜甫所赞美的上元年间的名将敬定外,尚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的仓部员外郎花季陆。据《姓氏考略》所载,花姓望出东平,望即郡望或地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说明花姓之发祥也应在今山东东平县,换言之,后世各地的花姓人家,很可能都是从该地繁衍出去的。

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动荡,民不聊生,北方民众南迁甚众,花姓亦概莫能外,他们播迁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宋元之际,花姓除遍及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之地的分布已日趋扩大,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均有花姓入居。明初,山西花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此后花姓逐渐播及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北方之辽宁,并有沿海之花姓入迁台湾。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等地之花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及内蒙之东北区。清嘉庆年间以后,繁衍于贵州贵阳的花姓甲第连翩,荣登龙虎榜,极大的壮大了西南花姓的声望。

如今,花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约占全国汉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花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冀等地。

家族名人

花木兰: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西汉初毫(今安徽毫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南)人。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古乐府有木兰诗咏其事。

花润生:福建邵武人,明代官吏。永乐二年进士,中第二甲九十一名,任古田知县,有政声,擢提学佥事。工诗文,有《介轩集》。

凤姓的起源由来

分布地区

平阳郡:三国魏置平阳郡。隋以前的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邰阳郡: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汉置邰阳县,据《百家姓》注邰阳郡,现在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历史来源

1、出自高辛氏,为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2、出自姬姓,为唐代南诏国的王族阁罗凤氏之后,由酆姓氏改为凤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姓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封为侯爵,称为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3、出自回族中有凤姓。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

得姓始祖:帝喾。

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省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尧;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凤姓的始祖是高辛氏(高辛氏即帝喾,距今4500年以前的人)时的凤鸟氏,当时任历正。他的子孙便以凤为姓,世代相传,称为凤氏。故凤氏后人奉帝喾为凤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凤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排入前一百大姓。凤姓当今人数不多,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凤凰来仪,是我国上古一种极为祥瑞的象征,司历之官的名称就是“凤鸟氏”,表示四时都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思。由于上古有这个官,在当时以官为姓的普遍风气下,我国就出现了“凤”这个姓氏,4000多年来凤姓子孙繁衍全国各地。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凤姓的始祖是高辛氏(高辛氏即帝喾,距今4500年以前的人)时的凤鸟氏,当时任历正。唐朝时,南诏国的王族阁罗凤氏的后人以凤为姓。而根据《左传》记载,凤姓皆以官为姓氏,望族出于平阳(三国魏置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邰阳(汉置邰阳县,《百家姓》注邰阳郡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堂号

励众堂:源自明代凤翕如任汉阳通判兼知县,叛军攻汉阳,太守弃印逃跑,唯凤不忍城破使百姓受害,聚众固守,终得保全事。凤氏堂号“励众堂”源出于此。

家族名人

风翕如:字邻凡。明朝时吴县人。以贡生人官。崇帧未任汉阳通判,摄县事。张献忠来攻,太守弃印而逃。他动员官兵和全城居民,奋力死守。贼不能克,退去。崇祯年间卫城卫民有功,升衡州知府。卒于官。

6015